公益眾籌市場競爭惡果:水滴籌、輕鬆籌“籌”人相見,現武力衝突

日前,“水滴籌員工暴打腳踹輕鬆籌員工”視頻火爆網絡。繼水滴籌被曝掃樓後,公益眾籌平臺又再次處在風口浪尖之上。

截至目前,視頻中涉事水滴籌、輕鬆籌就打人事件發佈聲明。從公告內容上看,雙方各執一詞。不過,通過深入分析,此次“水滴籌員工毆打輕鬆籌員工”事件核心源頭在於搶佔市場。

01 互毆之下:市場競爭的“縮影”

據最新報道顯示,水滴籌打人員工被拘留12日,罰款500元。

針對打人事件,水滴籌於4月15日通過官方微博發聲明稱,經核實,網傳視頻並不全面,系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汙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

而水滴籌方面更是直言,輕鬆籌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明確針對水滴籌展開一系列不規範挑釁。

另外,其還公開另外兩起輕鬆籌員工毆打水滴籌員工事件。針對水滴籌聲明,輕鬆籌回應稱,水滴籌所謂“經調查”為混淆視聽,實為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大打出手。

輕鬆籌表示,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相反,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的,在多地毆打輕鬆籌在內的多個同行。此外,輕鬆籌還貼出水滴籌威脅的微信截圖。

公益眾籌市場競爭惡果:水滴籌、輕鬆籌“籌”人相見,現武力衝突

由此可看出,雙方就打人一事互相推諉,稱責任在對方,就此陷入“羅生門”。不過,拋開此次打人事件,就公佈聲明而言,反映出另一個事實,就是對於是市場佔有。

在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看來,與信用卡掃樓不同,輕鬆籌、水滴籌這種公益眾籌平臺“殺熟”模式,強制用戶“二選一”。

因公益眾籌平臺主要是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傳播的。“以籌款對象為核心,他們所處社交圈相對固定的,所以既在輕鬆籌、水滴籌同時籌款現象出現幾率很小。”畢研廣稱。

持卡人可以同時持有多張信用卡,相比,公益眾籌平臺的籌款人很難同時在兩個平臺籌款。

隨著線上紅利消耗殆盡,另公益眾籌平臺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加之得病患者具有老齡化、互聯網使用偏低的特點,所以建立地推團隊成為理應之勢。

去年11月底,據梨視頻報道,水滴籌“志願者”在地推中出現多項欺詐做法,像掃樓勸募、隨意填寫募捐金額、對求助者財務狀況不加審核等。

而這讓公眾寒了心的同時,也引發信任危機。值得一提的是,在梨視頻這篇暗訪報道中,所謂的“志願者”,即地推人員畢竟有KPI考核,還有提成(6到10單每單可以提100元)。

在第三方招聘網站上,柒財經旗下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注意到,水滴籌、輕鬆籌中關於“籌款顧問”這一職位就給到6千元以上,水滴籌該崗位最高達到1.6萬元。

公益眾籌市場競爭惡果:水滴籌、輕鬆籌“籌”人相見,現武力衝突

事實上,這讓帶有公益形式的眾籌臺蒙上商業的“影子”。另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注意到,水滴籌、輕鬆籌絕非“賠本賺吆喝”,眾籌平臺上會集聚大量流量,並將此引入到集團下其他產品。

02 公益眾籌的生意道

事實上,水滴集團、輕鬆集團在流量競技場中玩的“如魚得水”。

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注意到,在水滴籌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點擊“我的水滴”,有我的籌款、加入互助、精選保險、愛心首頁及我的水滴籌五個選擇。

其中,“我的水滴籌”頁面中上方顯示,“現贈送您一份重疾保障”。點擊進入後,這份“免費領500元重疾保障”是由互聯網保險機構安心財險提供的重疾險。

其中,“我的水滴籌”頁面中上方顯示,“現贈送您一份重疾保障”。點擊進入後,這份“免費領500元重疾保障”是由互聯網保險機構安心財險提供的重疾險。

公益眾籌市場競爭惡果:水滴籌、輕鬆籌“籌”人相見,現武力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善個人信息後,點擊領取後,水滴發出另一提示“福利再加倍,好禮第二重,XXX可完善600萬醫療保障”。而這份保障是由另一家保險公司太平洋財險提供。

不過,與前一重疾險不同,這份保險並不是免費的,但卻打出“首月3元”誘惑,而到了次月按投保人年齡不同,所交的保額也有所不同。

公益眾籌市場競爭惡果:水滴籌、輕鬆籌“籌”人相見,現武力衝突

若用戶不想繼續投保,選擇退出,水滴彈出了另一頁面,“您被選中為幸運用戶,免費送你40萬意外險”,領取之後又再一次彈回到前述太平洋財險提供600萬醫療保障。

公益眾籌市場競爭惡果:水滴籌、輕鬆籌“籌”人相見,現武力衝突

總而言之,水滴藉助水滴籌平臺,以“領取免費保障”方式,將用戶引到這份600萬醫療保障。而在“輕鬆籌愛心聯盟”公眾號中看到,30萬大眾互助金、600萬醫療保障險產品入口。

另據公開報道顯示,水滴集團對外宣城,“籌款+互助+保險”模式。互助和籌款為保險打造了場景,保險為互助和籌款的免費提供支持。可以說,公益養著利息,而利益又支持公益。

03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業內人士曾表示,輕鬆籌、水滴籌等公益眾籌平臺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其管理中,甚至是監管還存在諸多問題和空白。

首先,虛假或資產審核問題,去年5月,德雲社演員吳鶴臣腦出血向水滴籌籌款100萬一事引起軒然大波。

另據趣識財經報道,去年11月,全國首例個人大病網絡求助糾紛,在北京朝陽法院一審宣判。具體因為籌款人莫先生隱瞞名下財產及其他社會救助,將水滴籌公司籌集款項挪作他用。

除了籌款人審核存在盲區外,畢研廣曾在《皂話財經》中提到,本身眾籌救助存在金融監管空缺,因為存在資金池,很多救助平臺資金並非一個託管模式,而是存管,賬戶非獨立的。

“愛心救助也好,眾籌也好,它(機構)可隨意動資金池裡的錢,它把這個錢撥給需要救助的人,這裡面有多少打了折扣,值得令人深思。”畢研廣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