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前兩天,我帶女兒去找朋友的女兒玩,臨出門之前,女兒特地裝了兩包小餅乾在她外套口袋裡面,說要分給她的小夥伴吃。兩個孩子碰面後,一起蹲在地上找了一會小螞蟻,女兒才想起來自己帶的小餅乾,於是一人一包打算吃起來。朋友女兒在看到被打開的餅乾後,一下子就哭了起來:“這餅乾碎了,我不要吃!”或許是女兒蹲著玩耍的時候將餅乾壓碎了,我看了一下女兒的餅乾沒有被壓碎,於是讓女兒跟她交換了一下,朋友女兒拿到完整餅乾後,瞬間破涕為笑。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朋友吐槽說:“這孩子碎了的餅乾不吃,有點瑕疵的香蕉不吃,被撕開的麵包不吃……反正只要是不完整的東西都不吃。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特別想揍她一頓,怎麼就這麼‘作’呢?有得吃就好了,還挑三揀四的。“

其實這不是孩子‘作’,而是因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了。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寶寶在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0-6歲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指出,孩子在進入秩序敏感期之後,內心的秩序感必須與外部的秩序保持一致,否則他會覺得痛苦,以哭鬧錶示抗議,要求恢復原狀。

這裡所說的內在秩序感,說得簡單點,就是孩子上次看到某樣東西的狀態或者經歷某件事的狀態。

孩子認為,物體原來在什麼位置,就應該一直在那個位置;事情原來按照什麼樣的程序做,就應該繼續按照那樣的程序做。如果這種秩序或程序遭到破壞,孩子就會感到極大的混亂和不適。

孩子為什麼會有秩序敏感期?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他一直待在媽媽的子宮裡面,被熟悉的羊水包圍,感受著媽媽那熟悉的心跳聲和說話聲,這一切對於他來說是那麼地熟悉,有安全感。

但是,當他從媽媽的子宮裡出來之後,要面對一個比子宮大很多,又複雜很多的大環境,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了,甚至有些害怕,孩子害怕的時候,就想控制點什麼東西來緩解自己的害怕情緒,於是他就會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制慾望,這種控制慾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剛來到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認為,世界就是不會變的,變化會讓他感到恐懼,所以孩子才會天生喜歡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孩子喜歡建立熟悉的秩序感,只有一遍一遍地重複原有秩序,才能不斷鞏固安全感。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兒童行為心理學》中指出,一般來說,秩序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孩子因為秩序遭到破壞而大聲哭鬧,秩序一旦得以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階段二,孩子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階段三,孩子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都要重新來一次。

一般0-4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有強烈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慾望,比如鞋子就應該整齊地放在鞋架上;碎了的餅乾不能吃;大人夾的菜不要吃,扔到桌上,然後自己去夾同樣的菜;沙發的中間是爸爸坐的,媽媽不能坐……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遭到破壞,孩子就會不安、難受,可能會通過大叫、大哭等偏激的方式要求按照他內心想要的秩序來呈現。不管大人怎麼勸說、引導,甚至斥責都無法讓孩子保持安靜,除非我們按照孩子說的做。

當孩子出現無理取鬧的情況時,我們不要責罵孩子,而是應問清楚原因,然後儘可能地按照他的意思來,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秩序敏感期。

秩序感沒有建立好,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專注力不行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也無法持續地完成一項工作。

比如很多孩子,他們去外面玩的時候,只要看到好玩的東西,就想玩,可是玩了一會,就毫無理由地扔掉,再去抓另外的玩具。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的、內心紊亂的孩子。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2、不能養成很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同學會丟三落四,今天忘記帶作業本,明天忘記帶文具盒,考試的時候漏做題目,粗心大意審錯題……

參加工作後,總有那麼幾個同事做起事情來雜亂無章,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看起來他很忙,但都是在瞎忙。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很可能跟他們0-4歲時,沒有很好地度過秩序敏感期有關係。因為如果是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就會形成比較好的秩序感,做起事情來就會很容易抓住重點。


怎麼樣才能幫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建立真正的秩序感?

1、跟孩子玩“找主人”的遊戲

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時候,會變得很喜歡給物品找主人,並且喜歡在每樣物品前加上所有權人的名字,比如“爸爸的手錶”、“媽媽的水杯”、“寶寶的積木”,一旦物品所有人跟物品發生了錯位,比如爸爸用了媽媽的水杯喝水,孩子就會抗議,甚至可能以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爸爸放下媽媽的水杯,爸爸就會覺得莫名其妙,如果孩子還繼續哭下去,爸爸可能就會大聲責罵孩子無理取鬧。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其實面對孩子的這種情緒,我們只要按照孩子說的來做,還原孩子心中的秩序感,孩子就會很快撫平自己的情緒,所以切記不要對孩子進行責罵,而是可以陪孩子玩“找主人”的遊戲。

玩法如下:將家裡孩子熟悉的物品拿出來,然後拿起其中的一樣,比如手機,問孩子:“這是誰的手機?”

如果孩子回答正確了,馬上給予點贊;說錯了,也不要指責,而是溫柔地給孩子一些提醒,讓他記起物品的主人是誰。

當我們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後,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這一行為就會很快消失,轉而用其他方式培養自己的秩序感。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2、利用孩子的“歸位意識”,讓孩子參與到收拾整理的家務中來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一般會對家中事物擺放的位置記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打亂了他們的秩序,孩子就會不開心,一定要物歸原位,這就是孩子的“歸位意識”。

很多媽媽抱怨,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務,要洗衣服、做飯、洗碗,等孩子睡著了,還要收拾整理孩子的玩具,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樣。

其實像收拾玩具、整理東西的家務完全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不要以為孩子只會搞破壞,孩子們做起整理工作來,會很仔細的,仔細到有強迫症一樣。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像我女兒現在3歲了,就有參與到家中的整理工作中來,當然,我發現她有這一技能緣於一次她的主動幫忙。

有次家裡大掃除的時候,她過來搶掃把,說要幫忙掃地,我知道她掃不乾淨,但是又不好打擊他的積極性,於是就給她指派了一個任務——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擺放整齊。

結果,她不僅把玩具給收拾好了,還把茶几上的遙控器、紙巾盒、沙發上的抱枕、我們看的書、報紙等也擺放得整整齊齊,更搞笑的是,她邊收拾還邊學大人說話的模樣碎碎念:“你看看,這裡弄得亂七八糟的,太噁心了。”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從此,我們家的客廳、書房的整理工作都交給我那年僅3歲的女兒了,而且,一般我找不到哪樣東西了,我只要問我女兒,她很容易就給我找出來了。

相信我,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時期的孩子更適合做收拾整理工作的人了,而且如果我們從小養成孩子愛整理的生活習慣,長大以後,他們會把自己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條。

3、給孩子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

孩子一般很容易記住東西經常擺放的位置,比如遙控器一般家庭是放在茶几上的,但是有些人家裡大人總是喜歡把遙控器放在沙發上,那麼這個家裡的孩子在潛意識裡就記住了,遙控器是應該放在沙發上的,下次他也會把遙控器放在沙發上,而且他會認為他是對的,當大人去糾正他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建立好的秩序感被打破了,不但不配合還會生氣。

這就是家裡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井然有序環境可能造成的後果。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蒙臺梭利認為: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就不能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只能也無從建構。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乾淨、整潔的家庭環境,家中的各種物品都應該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完以後一定要注意及時歸位,孩子的東西,我們更要注意擺放整齊,而且不要隨便更改它們的位置。這樣做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更好地度過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對於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面對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有給足孩子耐心和陪伴,當孩子看似出現了一些執拗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問清原因,然後儘量按照他的意思來。在孩子想將物品歸位時,就讓他去做;想給物品找“主人”時,就讓他去找;想重新開始做時,就配合他重新做一遍。切記不要跟孩子硬著來,不僅傷害親子感情,還會挫傷孩子建立秩序感的積極性。

碎了的餅乾不吃,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父母這樣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