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英語該不該踢出高考,其實一直是有爭議的。

這段時間,隨著鄭強教授的演講在網上熱播,這個話題再次被廣泛提起。

鄭強教授的原話是"外語耗竭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年學生寶貴的時光,在這20年來,我們過度的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


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新中國從1949年建立,到1960年代中期,因為與蘇聯的關係密切,那時的中學生學的是俄語。

從1978年開始,教育部頒佈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

從1983年起,英語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掀起了學英語的高潮,英語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就農村學校來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上小學,是不學英語的,初中開始學英語。後來參加工作,還是在農村,那時的農村小學對英語也不重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英語老師,一直到2000年以後,隨著年輕老師的補充,農村小學逐漸開始學習英語,現在早已是和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科目。

支持英語進入高考的理由有:英語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泛的語言,學術研究、撰寫論文,國際交流,都離不開英語。

支持將英語踢出高考的人認為:雖然英語重要,但是能用上英語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孩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的英語,在人生中,並沒有什麼用處,實際上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光。


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筆者認為,將英語踢出高考是應該的。

1、 支持英語進入高考的理由看似很充分。但是,這些只是少數人的需求,並非全民的需求。

據統計,中國現在的本科率約佔4%。這也就是說,約有96%的人花了六年、九年或者十二年學習的英語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將英語成績計入高考,才讓學習英語成了全民的需求。

2、 將英語踢出高考,會影響到4%的人的需求嗎?

不會。

道理很簡單。

我們曾經全民學習俄語。俄語重要嗎?在全民學俄語的年代,一定有人能列舉出N多條理由來說明學習俄語的重要性。

後來俄語成了少數人學習的語種,影響我們國家同俄羅斯的交流了嗎?

沒有影響。

去俄羅斯留學、做生意的也大有人在。

同樣,日語、韓語、德語等等,世界上還有一百多種語言呢。

我們沒有從小學就開始學習這些語言,影響同這些國家交流了嗎?

沒有。

相反,去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留學,工作、生活、做生意的還大有人在。

鄭強教授的演講中提到了一個例子,說是日本的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不會說英語,後來有人闢謠說那是鄭強教授十年前的演講,不管是十年前的演講,還是現在的演講,總之,是鄭強教授的演講,這應該是確定無疑的。

我想,要使鄭強教授今年演講的話,不用再舉日本的這個例子了,因為中國就有現成的例子,中國唯一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是莫言,莫言會英語嗎?不會。莫言去歐洲要有翻譯跟著。


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3、 沒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這些人約佔96%,這些人學英語學了六年、九年或者十二年。這些人當中在後來有沒有需要英語的?

有。

當這些人需要英語的時候,自己以前花了六年、九年或者十二年時間學的英語管用嗎?

不管用。

還要重新學習英語。

這時候學英語是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4、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教培機構。

自從英語成為高考必考科目之後,英語補習班在大街小巷遍地開花,大量的中小學生去補習班學習英語不是自己需要學習英語,而是考試需要英語。

將英語踢出高考之後,中小學生不必再學習英語,也就沒必要去英語補習班了,這也就是俞敏洪極力反對將英語踢出高考的原因。

看社會上的日語補習班、德語補習班、韓語補習班有幾家呢?去這些補習班學習的人才是真正需要學習這些語言的人。


將英語踢出高考,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5、有人據此反駁說,數學對大多數人來說,會加減乘除就行了,微積分在一生當中根本用不上,沒必要學了。

是的,微積分和英語一樣,只是做學術研究的工具而已,所以,沒有全民學習微積分,它是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學習的。

6、 將英語踢出高考不是不學英語,而是將英語迴歸到和俄語、日語、韓語、德語等同樣的地位就可以了。讓真正需要學習英語的人去學習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