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爆發病害,濫用藥“神仙招數”加速暴斃,陳昌福建議這樣做

  • 文/ 華中農業大學 陳昌福

  • 最近一段時間,在我國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部分主要養殖區域,如浙江省湖州、湖北省的荊州和宜昌枝江等地,以及廣東、廣西等省部分地區養殖黃顙魚,出現不明原因疾病大規模流行並造成了極高的死亡率,已經對部分黃顙魚養殖業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黃顙魚爆發病害,濫用藥“神仙招數”加速暴斃,陳昌福建議這樣做

    黃顙魚爆發病害,濫用藥“神仙招數”加速暴斃,陳昌福建議這樣做

    很多魚塘100%死亡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這次在我國不同地域發生的黃顙魚疾病具有相似的特徵,主要症狀表現為頭部和腹部充血、鰓絲出血、表皮斑塊狀脫落、肝臟病變、膽囊腫大、肛門紅腫,常伴有腸炎、突然停食、魚沿池塘邊緩遊、急性死亡等現象,發病池從每天死亡幾十斤迅速增加到幾百公斤,疾病呈爆發性發生,疾病病程很短,而死亡率極高,部分池塘的黃顙魚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率可達100%。疾病發生後,部分養殖業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採用殺蟲藥物全池潑灑企圖殺滅魚體上的寄生蟲、使用各種消毒劑對養殖池水進行消毒期望消滅水體中的各種致病菌、以及投餵各種抗生素或者保肝護膽的藥物等方法,以期消滅魚體內的致病菌和增強魚體自身的免疫防疫力,結果證明這些措施均不能控制疾病的迅速發展和患病魚的快速大量死亡。


    病原初步排除寄生蟲


    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對湖州地區患病黃顙魚進行了初步的病原學研究,在按照寄生蟲學方法檢查部分病魚時,檢查結果證明了患病黃顙魚的魚體內外均無大量寄生蟲寄生,因此,排除了這次黃顙魚的爆發性死亡不是因為有某種寄生蟲的寄生造成的”的正確說法應該是“排除了這次黃顙魚的爆發性死亡是因為有某種寄生蟲的寄生造成的可能性。


    病魚體內可檢出細菌,但為非致病菌


    在按照細菌學方法從部分瀕死魚體內做徐俊分離、鑑定、迴歸感染試驗的結果中,證明了在部分患病黃顙魚體內可以分離到細菌,將分離到的優勢菌株製備成濃度為108/mL的活菌液後,按照0.2mL/尾的劑量注射健康黃顙魚,結果證實分離菌株為非致病菌。不過,有人針對分離菌株完成藥物敏感性試驗後,利用篩選到的敏感藥物投餵黃顙魚時,卻不能顯示出藥物對黃顙魚疾病的治療效果。


    爆發性魚病的“元兇”極可能是病毒性病原


    研究者為了探討是否因為某種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這次爆發性黃顙魚疾病,檢測了鮰皰疹病毒CCV、GCRV(I型、II型、III型)、KHV、CEV、SVCV、冠狀病毒、鱸魚蛙虹彩病毒等15種主要病毒性病原,結果都為陰性。繼續將患病黃顙魚的肝、脾和腎臟等組織進行勻漿而製備成組織液,並且將病魚組織液經過濾菌膜除菌後,按照0.2ml/尾的劑量注射健康黃顙魚,結果在注射這種除菌後的病魚組織液後的第4天,實驗魚開始發病,3天內死亡率就達到了75%,5日累積死亡率達到100%,而對照組未出現死亡。而且感染後發病魚顯示的症狀與自然發病魚相似。這個實驗結果預示著,本次養殖黃顙魚的爆發性疾病,有可能是由某種病毒性病原引起的。


    上述的病原學研究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關於這次黃顙魚爆發病病原學的研究結果的,究竟引起黃顙魚這次爆發性疾病的病原,是某種致病性細菌還是某種致病性病毒,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會給業者一個明確的結論的。


    對於廣大的水產養殖業者而言,為了減少和防止類似爆發性疾病的再度發生,有必要認真思考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何進行科學養殖與疾病防控的問題了!


    任何魚病的發生,均與養殖技術存在缺陷有關


    首先,廣大的養殖業者應該明白的一個問題,如果研究者最後研究證實是這次黃顙魚暴發性疾病的病原,就是由某種致病性病毒引起的話,其結果可能就是與2009年在江蘇省鹽城地區暴發異育銀鯽造血器官壞死症(hematopoietic necrosis)的情景相似了。無論是感染鯉皰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並導致養殖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暴發性流行的鯽造血器官壞死症,還是這次在黃顙魚體內可能分離鑑定的某種病毒引起的急性大量死亡,其致病性病毒應該都不是疾病發生時才出現在養殖環境或者存在於魚體內的,而是應該早就存在於養殖環境或者魚體內了的!之所以在疾病流行之前的養殖過程中沒有引起養殖魚類發病,完全是因為我們的養殖環境與魚體免疫防禦水平,還沒有達到這些病毒可能攻破魚體防禦系統的程度!當養殖環境糟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或者是養殖魚類自身的免疫防禦系統脆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病毒攻擊魚體的機會就來了,於是,困擾養殖業者的一場突如其來的魚病就這樣發生了!


    因此,廣大的水產養殖業者應該明白的一個問題是,養殖魚類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與養殖業者應用的養殖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有關的。


    正如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樊啟學教授在對黃顙魚養殖業者傳授養殖技術時一再強調的問題,對養殖黃顙魚早開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早春時期對黃顙魚投餵飼料時,一定要注意控制投餵量的問題,要注意以少投為佳。這是因為越冬後的黃顙魚,在經歷過一個漫長的冬季後,除了其體質有所下降外,在水溫尚未上升到黃顙魚適宜水溫時,黃顙魚對飼料的消化能力尚處於比較弱的狀態,如果養殖業者在早春時期對黃顙魚投餵的飼料量過大,就可能導致黃顙魚正常的生理機能發生紊亂,而誘發出各種疾病。在對各地黃顙魚養殖狀況的相關調查中,凡是早期堅持了控制投餵量的養殖業者,今年黃顙魚養殖狀況均表現很好,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比如湖北省武漢地區、潛江地區,以及江蘇的部分黃顙魚養殖地區。而對發生了爆發性疾病的黃顙魚養殖業者的調查中,大多均證實了養殖業者在養殖黃顙魚發病前的一段時間內,對養殖黃顙魚投餵了比較多的飼料。


    濫用藥的“神仙招數”,只會加速養殖魚死亡


    水產養殖學是屬於生物科學的一門自然科學,從事水產養殖的業者,首先應該學會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學習水產養殖的人們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學習、研究水產養殖科學,其實質也就是在學習、探索和掌握水產科學的自然規律。而掌握自然規律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遵循自然規律。歷史上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人們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都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


    在養殖魚類疾病發生之後,對於養殖業者而言,“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致病原因尚未弄清楚之前,採取所謂的“治病先殺蟲”、“消毒、改底、換水”的“神仙招數”,還有人甚至勇敢地將具有“殺蟲”、“抑菌”、“保肝”的各種漁藥,拌和在一起“聯合用藥”,這次用藥不靈的話,下次就再換一批藥物繼續用藥。其實,以這種濫用藥的“神仙招數”治療養殖魚類疾病,往往獲得的結局就是加速養殖魚類的死亡。


    面對爆發性疾病,建議養戶先做好三步


    面對突如其來的養殖魚類爆發性疾病,因為不知道疾病原因而束手無策,也不是正確的選擇。水產養殖業者都應該知道,任何原因導致養殖魚類死亡,最後養殖魚類大多都是由於難以獲得機體所需要的足夠氧氣而被憋死的。因此,養殖業者在養殖魚類疾病發生時,首先要注意儘量多開設置在養殖池塘中的增氧機,向養殖池塘內加註適量的清水等方式,增加養殖水體中的溶氧量,讓患病魚類能夠獲得足夠的氧氣。其次,養殖魚類受到養殖水體中各種環境因子劇烈變化的刺激,是導致養殖魚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養殖業者向養殖水體中投放一些具有緩衝作用的藥物,如EDTA、維生素C和硫代硫酸鈉等,將養殖水體中的理化因子暫時穩定下來,可以避免環境因子的變化對魚體的刺激。大量的實踐結果證明,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可以暫時降低患病魚體的死亡數量的。

    其三,注意觀察養殖魚類的攝食情況,儘量對尚可攝食的養殖魚類投餵少量添加有免疫調節劑(如酵母培養物、酵母多糖、黃芪多糖和維生素C等)的飼料,通過調節養殖魚類自身的免疫機能,達到提高增強魚體抵抗力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