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苑丨PPP項目績效管理“施工圖”出爐!對新基建影響幾何?

議苑丨PPP項目績效管理“施工圖”出爐!對新基建影響幾何?

漫畫:顏慶雄

PPP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對拉動社會投資、降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至2020年2月末,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累計入庫項目9459個、投資額達到14.4萬億元,PPP成為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運營的經典模式。近日,財政部發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績效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操作指引》”),以規範PPP項目全生命週期績效管理工作,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保障合作各方合法權益。本期議苑就該問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趙 鑫

嘉 賓:匡賢明(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和靜鈞(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出臺《操作指引》的背景是什麼?有何意圖?

匡賢明:PPP的本質是用市場化的辦法實現公益性的目標。

這涉及到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政府PPP項目的設計、發包與監管;二是項目實施方的參與、施工與費用的補償。兩個環節形成一個閉環,關節點在於績效。PPP推出以來的一段時間內,更多關注項目設計和實施層面,對績效管理缺乏統一標準。這使得各級地方政府以委託方身份在選擇、管理、考核社會資本時缺乏抓手,社會公共利益衡量難以做到全面和客觀,甚至有可能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在這個背景下,《操作指引》,相當於一個操作指南,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資本,都可以此為依據。從制度層面看,這有利於穩定各方的制度預期,有利於PPP項目的平穩健康發展,也有利於降低糾紛解決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有利於釋放社會資本巨大的潛力,使各地的重大項目能夠與社會資本有機結合,既達到公益性目標,又實現高效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操作指引》有長遠的制度意義。

李長安:PPP就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生產公共產品或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模式。自PPP運作以來,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普遍歡迎,合作規模日益壯大。但是,如何對PPP模式進行有效監管,特別是進行績效評估,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和缺陷。一方面,地方政府引入PPP模式後,質量是否符合要求,管理是否有效;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加入的積極性是否提高,基本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等,都需要進行評價和評估。

此次《操作指引》的出臺,是在總結多年運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主要還是為了加強對PPP項目的管理和評價。

和靜鈞:一直以來,對純公共基礎設施或準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都是由公共財政一手包辦的。但基於公共財政的有限性,註定了在經濟建設中必須讓民間資本融入進來,因為社會上有充裕的存量資本。為了規範PPP項目管理,也為了讓PPP融入到整個資本市場,尤其是為了滿足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花錢必問效”的鐵紀律,財政部適時推出PPP項目績效管理的操作指引,體現了“按效管理”原則,表現出代表公共利益方的管理者更積極有為的態度。

近段時間“新基建”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操作指引》將對新基建產生哪些影響?

和靜鈞:“新基建”是相對於“老基建”而言的,以智能服務為特色的“新基建”PPP項目,除了在傳統的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發揮作用,同時在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準公共事業等領域,也具有顯著優勢。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推出的“健康碼”為例,項目的構想、設計,基本上由社會資本方阿里巴巴集團完成,速度快、專業性強,社會效益顯著。而“老基建”領域,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基本上由政府承擔,除非政府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否則由政府參與或獨立完成的前期工作,要麼漏洞百出,要麼低效拖沓。

此次出臺的《操作指引》,使以績效管理為框架的“新基建”的評估更加明確,項目週期相對縮短,這能夠激發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績效評估的能效得以充分提高。

匡賢明:無論是新基建,還是傳統基建,共同點都是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操作指引》更加註重市場導向,強調項目全生命週期績效管理,對管理規範、有技術優勢的社會資本來說更為有利。可以預期,《操作指引》將有助於釋放出新基建對PPP項目的需求,使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新基建中。

李長安:從新基建的內容看,很多都屬於公共或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範疇,這也是能夠引入PPP模式的基礎。據統計,在全國已經落地的PPP項目中,包括信息網絡建設、光電、充電樁、生物質能、智慧城市、科技等的新基建項目投資佔比不到1%。新基建的融資需求大,建設週期長,在當前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政府財政難以為繼。因此,引入PPP模式勢在必行。與此同時,大量已引入PPP模式的新基建項目,也急需開展績效評估的規範化管理,

該文件的出臺,有助於規範新基建項目的績效評估,提高項目建設的效率。

《操作指引》還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李長安:此次《操作指引》的一個亮點,就是要求績效評估覆蓋PPP項目的全生命週期,文件明確規定,PPP項目績效管理是指在PPP項目全生命週期開展的績效目標和指標管理、績效監控、績效評價及結果應用等項目管理活動。這樣,績效評估將包含中間績效目標和最終績效目標、總體績效目標和年度績效目標等系列目標,覆蓋項目全過程以及事後評價。不僅如此,績效目標的內容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規定也比較詳盡,《操作指引》明確PPP項目績效指標體系由績效指標、指標解釋、指標權重、數據來源、評價標準與評分方法構成,這對於具體操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事實上,對於績效指標體系的設立和規範,是《操作指引》的核心內容之一。

和靜鈞:《操作指引》第二十六條關於項目信息公開並建設信息及時更新的PPP項目綜合平臺的要求,非常重要。

如果做不到這一基本要求,PPP項目的公共性就會喪失,PPP將會淪為特許權壟斷經營的工具,反而違背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初衷。注重公開,接受監督,這既是PPP項目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項目績效管理的重點。

匡賢明:《操作指引》有兩大亮點。

一是考核力求量化。第七條PPP項目績效目標編制中,細化量化是最重要的要求。它提出,PPP項目的績效目標應從產出、效果、管理等方面進行細化,儘量進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採用定性表述,但應具有可衡量性。目前正在實施的PPP項目,確有一部分績效管理的目標不清晰、考核指標不具體、職責分工不明確、具體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公眾等相關方參與不足等問題發生,影響了PPP的實施效果。力求量化,就是在管理、考核的過程中,形成相關方有共識的績效標準,減少主觀化,減少不合理的自由裁量空間。

另一個亮點是實行全面按效付費制度。

從PPP管理探索看,早期實施方案有績效考核設計,但考核結果未與付費掛鉤,使得考核缺乏約束力,《操作指引》明確要求“完全掛鉤”,使績效成為付費最重要的標準,由此可以倒逼PPP項目的規範運作,提升項目的實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