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修 鞋 匠 郭 嬸

採訪郭嬸是在猜年齡中開始的:“大嬸,今年有六十了吧?”

“哈哈,我今年已經七十多了”爽朗的笑聲一下子把我與她兩個陌生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

郭嬸是吉州區樟山鎮圩上修鞋的“元老級”人物。改革開放初期,30來歲的郭嫂就自學成才學會了修鞋,年輕時的她很漂亮,現在雖然年紀大了,但從她的臉型和高大的身材還是可以想象出她年輕時的模樣。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修孩子(鞋子)囉”郭嬸每天一大早就挑著修鞋擔子進村了。修鞋匠在那個時代並不算特別的行當,由於手藝沒有“秘密性”,所以樟山鎮的修鞋匠也很多,但郭嬸的生意卻出奇的好,常常是踩著朝霞去披著星光回,每到一個村莊就要呆上一整天。郭嬸告訴我說,那時修補最多的就是解放鞋,補一個破洞收五分錢。

那是個同質化的時代。我的記憶裡,的確良、卡其布就是國人的標配。而能穿上綠軍裝、綠軍褲、解放鞋,如果再有頂綠軍帽,那就是遭同學嫉妒的對象,“搶軍帽”一度成為學生打鬧的最大熱趣。但凡有誰能穿上一雙“回力鞋”,那簡直就是人群中的“大哥大”、校園裡的“時尚腕”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時代變了,我們的活也少多了。”郭嬸從過去的輝煌裡回到了現實,話語之中有些傷感。原來鎮裡有那麼多的修鞋匠,現在大都轉行了,堅持著的就她和另一個老嫂子。現在她們也不進村吆喝了,因為喊破了嗓子也補不了幾雙鞋,所以鎮裡建好菜市場後,她們就各佔市場一邊,每天守在圩場裡“等魚上鉤”但即使這樣,她們的生意也難以為繼,郭嫂最慘淡的記錄是一天只修了一雙鞋,收入4元。

“解放鞋”“綠軍裝”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即使郭嫂的手藝很好,補鞋、釘掌、換底統統都會,但現在的人鞋子稍微壞了一點,就毫不吝嗇的扔掉,乃至自己的孫兒孫女也是如此。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雖然你穿著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雙縫縫補補的舊鞋!

“再補幾年我也要‘退休’了”是啊,有些傳統技能退出歷史舞臺也是正常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熱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觀念,留下一份記憶,也能溫暖一個時代的夢境。不要把我的名字寫在文章裡”臨行前,郭嫂一再交代說。平凡的人平凡的手藝,也許迴歸最自然的狀態才是她們理想的生活。 (原創文章)@故人初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