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家鄉那些怪怪的事物。

我們來聊聊家鄉那些怪怪的事物。

閹 雞

擴張器、棕線、鋼匙、小勺子、手術刀、鑷子,閹雞師傅的工具可謂是外科手術最簡單的套裝了,6樣東西加起來不足3兩,閹雞師傅用小袋子裝著掛在腰間就能行走江湖了。

閹雞在老家又稱“線雞”,說直白點就是把未成年的公雞的睪丸割了。目的就是讓它失去雄性戰鬥力,變得溫柔乖順,只長膘,不好鬥,肥美鮮嫩,好吃好賣。

我們來聊聊家鄉那些怪怪的事物。

老話說:養雞稱鹽,養豬過年。在過去,鹽是緊俏物資,當時的吉安就有一種普遍說法是“三分錢的鹽,也要到淮安拿!”當時沒有井鹽,也沒有現在包裝精緻的碘鹽,而是大顆粒的海鹽。但即便是這樣的鹽也必須從江浙一帶通過贛江水運到達吉安,在鹽碼頭上岸後,分散到永叔大街上進行交易,才能走進千家萬戶的廚房和餐桌。所以,早春開始,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些雞。

這門古老的閹雞文化其實有許多的道道。首先,小公雞養了45--90日齡,睪丸約黃豆至花生仁大小時進行閹割,手術較易成功,效果也好。而有經驗的農戶只要看到公雞頭上長出三成大的雞冠紅、偶爾發出雄性的長時間啼叫,並且有踩踏母雞行為,就知道該要閹割了。閹割期要適當,過早閹割,術後會殘留部分雄性,老家人稱之為"半生雞"。閹割太遲則因手術難度會增加,也容易出血而導致死亡。閹割的日子應選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一般在上午7-11時手術。手術前晚23時以後喂足水,把要閹的雞隻捉進雞籠,雞籠排放在光線闇弱舍內,儘量保持安靜,使公雞不受驚嚇。

我們來聊聊家鄉那些怪怪的事物。

有次去遂川大汾採風,我有幸目睹了一次閹雞過程。只見師傅從雞籠裡隨手抓出一隻小公雞,先擠壓肛門把糞便排出,爾後把小公雞的兩個翅膀交疊在一起,捆牢雞的雙腳,緊緊夾在師傅的雙膝之間,用手摁住雞身使右側向上側臥在師傅腿上。小公雞動彈不得,眨巴著的眼睛裡似乎充滿了哀怨和無奈。

開始閹割了。師傅麻利地將閹割部位周圍的羽毛拔掉,用酒精消毒皮膚後,在雞的右邊腹部迅速切開一個小口子,用擴張器將切口擴開。接著用棕線勾子勾著雞睪丸來回拉扯幾下,等到雞睪丸與雞的其他內臟分離開來,師傅就用一把小而長的鋼匙把睪丸舀了出來。最後,師傅用小鋼匙盛滿冷水灌入雞嘴中,鬆開固定器,“手術”就完成了, 整個過程大約在5分鐘。師傅告訴我說,閹雞手術不難,關鍵要穩、準、巧,避免小公雞流血。

我們來聊聊家鄉那些怪怪的事物。

閹割後的雞不能混群,以防爭鬥。因為雞和牛一樣,天生有啄紅物的特性,傷口紅腫還未癒合的雞一定要單獨放養,否則會被其他公雞啄死。一星期後等傷口好得差不多時才把雞放出來自由活動。

時過境遷,已有3000多年曆史的閹雞技術,如今已面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流行的中藥閹雞。也許過不了多久,這些曾經吃香的閹雞師傅,就該“解甲歸田”另謀生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