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小明:特朗普“掐斷”WHO糧草一箭雙鵰,中美經濟部分脫鉤正在加速

4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美國將暫停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撥款。美方認為世衛組織處理新冠疫情不力、導致疫情在全球暴發,還稱要開展相關調查來評估“WHO在嚴重的處理失當以及掩蓋新冠病毒傳播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WHO成員繳納會費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攤派會費,依據各成員衛生和經濟狀況計算;另一部分為志願會費,多用於資助具體項目。

美國是WHO的第一大捐款方。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2019年向WHO提供了4.52億美元,其中攤派會費接近1.19億美元。特朗普政府先前提出,希望把美國攤派的WHO會費大幅減少至5790萬美元。

對於美國的決定,WHO總幹事譚德塞通過視頻在日內瓦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遺憾。他表示,WHO正在審查美國撤回資金的決定對該組織工作的影響,並表示將與合作伙伴合作,填補面臨的任何資金缺口,確保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不間斷地繼續下去。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發表聲明聲援WHO。他強調,當前正值各國團結一致,努力抗擊2019冠狀病毒疫情之際,作為率領和協調全球抗疫行動的機構,WHO的資源不應在此時遭到削減。

美國在抗疫關鍵時期對WHO下手意欲何為?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將遭受怎樣衝擊?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周小明4月17日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專訪。

周小明認為,特朗普對WHO的舉動顯然是“甩鍋”,“非常不得人心和危險”,此舉動就像“在前方將士同敵人浴血搏鬥時斷他們的糧草”。不僅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反對,在美國國內也備受抨擊。

周小明認為,在美國目前的政治生態下,不能指望美國對世衛組織的調查會基於事實,“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特朗普對WHO的舉動顯然是“甩鍋”

21世紀:你認為,美國政府在這個時候做出“斷供”WHO的決策是如何考慮的?

周小明:特朗普決定中斷對世衛組織的捐助,而且要對世衛組織進行調查,這是一項非常不得人心和危險的舉動。它不僅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反對,在美國國內也備受抨擊。《柳葉刀》主編理查德. 赫頓表示,特朗普的決定“簡直就是對全人類的犯罪”。實際上,美國的舉動就像在前方將士同敵人浴血搏鬥時斷他們的糧草。在世衛組織全力以赴協調全球抗疫之際,美國的舉動將干擾世衛組織工作,損害世衛組織的權威性,進而枉顧全人類的生命安全。

我在日內瓦工作期間,經常去世衛組織總部附近散步。雖然世衛組織大樓四周綠草茵茵,那只是表面上的靜謐。實際上,這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是我的同事們同美國外交官進行唇槍舌戰的場所。這次美國又把火燒到了那裡。不同的是,這次的火比以往的要大得多。

特朗普對世衛組織的舉動顯然是“甩鍋”,用來折射他本人應對疫情不力的指責。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的疫情重災區,確診病例近70萬,死亡人數已經超過3.6萬。美國經濟也遭受到了巨大沖擊。在過去的4周裡,有超過2000萬人失業。這比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失業人數還多。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需要轉嫁危機,世衛組織也就成了他的替罪羊。

特朗普的這一舉動暗藏著另一個目的。他企圖在打倒世衛組織的同時,做實華盛頓對中國的指控,一箭雙鵰。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對世衛組織的調查的真正目標是中國。英國媒體週五的社論認為,美國對世衛組織採取行動,是因為世衛組織跟中國跟得太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賽德稱讚中國為全球抗疫樹立了標準。

3月份,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揚言,“疫情過後,人們將審視誰為此負責”,威脅“秋後算帳”。現在看來,特朗普政府拿中國開刀已經迫不及待,清算的時間提前了。他想下先手棋,事先給中國定罪,為聯合國在疫情過後可能開展的調查定調。我們應該看到,雖然美國共和和民主兩黨對絕大多數議案的立場都嚴重對立,經常碰撞和對峙,但是,遏制中國發展卻幾乎成了朝野兩黨的唯一共識。美國精英們在對華的認知上也高度統一。在美國目前的政治生態下,不能指望美國對世衛組織的調查結果會基於事實。相反,美國對世衛組織的所謂“調查”大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南海訴訟案”。這是對中國的嚴峻挑戰。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美國一意孤行,從一個側面說明,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在下降。長期以來,作為聯合國機構的締造者之一和最大金主,美國在國際組織中一言九鼎,任何國際組織的領導人都要對它都敬畏三分,很少有美國想幹而幹不成的事。時過境遷。隨著發展中國家的興起,美國在國際組織中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打破。新的正義的力量正在崛起。美國發現自己的指揮棒越來越不靈了,再也無法為所欲為,無可奈何花落去。

疫情十分有可能改變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

21世紀: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近日發文稱,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你同意這樣的看法嗎?

周小明:這是可能的。我們之前就說,當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在,疫情加速了這個變局。以供應鏈為例,美國和日本鼓勵本國企業從中國迴流,或者遷移其他國家。這就將對中國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

歷史上看,供應鏈從中國向海外轉移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由於中國的勞動力和材料等成本的增加,跨國公司把一些低端工廠搬到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這種遷移是市場驅動的。第二個階段是,在中美貿易戰打起來後,跨國公司為了躲避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的高額關稅,把部分生產基地從中國市場遷出。這是種政策驅動的外遷。第三個階段就是疫情爆發後的當下,外資出走,既有受市場驅動的因素,又有受發達國家政府政策的影響。在封城下,神州大地停工停產,供應鏈發生斷裂,給跨國公司的生產帶來了衝擊。這促使外企重新審視自己的供應鏈安排。一些西方政府推波助瀾,鼓勵本國製造企業外遷,實行零配件供應的多元化,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實際上,無論零部件加工廠在哪個國家,這樣一場出人意料的疫情對供應鏈的打擊都是難以被避免的。而且,中國的復工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七、八十,而美歐日等國家的工廠大都還在停產中。

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十分有可能改變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中國率先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來,在全球疫情過後的競爭中有一定優勢,可以在世界大變局中扮演更大的角色, 很值得我們期盼。

中美經濟完全脫鉤不可能,部分脫鉤正在加速

21世紀:所以中美進一步脫鉤將不可避免?

周小明:其實,美國政府並不尋求同中國全面脫鉤或者徹底脫鉤。特朗普希望增加美國農副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還要求中國金融市場對美國擴大開放。美國政府也不會把所有美國產業迴歸作為目標。其實,中美經濟完全脫鉤是項不可完成地使命。

美國從遏制中國崛起的目標出發,希望中美的高科技產業脫鉤。目前,中美兩國間科技交流和合作實際上已經中斷。與此同時,美國還企圖切斷與國家安全有關的產業同中國的聯繫,如軍工。美國政府所謂“國家安全”的概念很大,而且非常模糊,連鋼鋁產品都被視為同“國家安全”有關。疫情發生後, 美國政府認為,醫藥生產事關到國家安全,計劃在本土建立醫藥產業供應鏈。

但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目前,美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原料藥是由中國提供的。生產原料藥必須以龐大的化工體系為基礎。美國已經沒有辦法重建化工體系了。環境標準也是個制約因素。在抗生素、維生素C、 布洛芬、氫化可的松以及乙酰氨基酚的全球產量中,中國佔一半以上,享有很大的規模效應。在美國設立這類企業,不具國際競爭力,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很難生存。

特朗普政府鐵了心要同中國脫鉤。最近,它們設想為美國公司的回遷費用實行百分之百補貼。今後,美國還會有出臺更多的措施。這兩年,中美兩國間的貿易大幅下降,中國對美投資更是一落千丈。中美經濟部分脫鉤正在加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