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疫苗接種後可能存在的情況,家長如何觀察,如何應對?

嬰幼兒接種後的觀察


在嬰幼兒接種後,寶媽寶爸要仔細觀察,注意寶寶的各種反應,以便正確應對。


1. 局部反應
一般在接種後24小時左右,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熱、痛等現象,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髮炎。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又有輕、中、重之分。輕的直徑小於2.5釐米,中的直徑為2.5—5釐米,直徑超過5釐米為重度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不同疫苗接種後可能存在的情況,家長如何觀察,如何應對?

如果嬰幼兒局部紅腫嚴重,應該到皮膚科就診。
2. 全身反應
首先表現為發燒,輕度為37~37. 5℃,中度為37. 6~38. 5℃,39℃以上為重度。此外,部分嬰兒可能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戰、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些反應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如果重度發燒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燒藥。一般體溫恢復正常後,其他症狀也會自行消退。

如果持續高燒或者有其他異常反應,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3. 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方法

(1)打針後兩三天內要避免嬰幼兒劇烈 活動,對嬰幼兒細心照料,注意觀察。多喂些開水,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嬰兒有輕微發熱、精神不振、不想吃東西、哭鬧等症狀,一般1~2天會好。如反應加重,應立即請醫生診治。

(2)當嬰幼兒反應強烈或出現異常反應(如注射局部反應加重,發生感染、化膿現象;高燒持續不退;皮疹有增無減;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現驚厥)時,應立即到醫院診治。


不同疫苗接種後可能存在的情況,家長如何觀察,如何應對?


常用疫苗接種後的處理方法


1. 卡介苗
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膿包或潰爛,不必擦藥或包紮,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須擦乾並且保持乾燥。腋下淋巴結腫大,如果直徑超過1釐米,應到醫院檢查。


2. 乙型肝炎疫苗
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如輕微發燒,按照一般發燒處理即可。

3. 三合一疫苗
這是反應最激烈而且出現不良反應頻率最高的疫苗。嬰兒接種後,可以輕揉接種部位。如果接種部位有些紅腫,可先用熱毛巾熱敷,多喂開水;如果嬰兒發燒,體溫超過38. 5℃,可先服用醫生開給嬰兒的退燒藥,但如果超過39. 5℃, 則要送醫院治療。

4.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
服用小兒麻痺疫苗,前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增加疫苗在體內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經方面的症狀,如四肢麻痺無力、痙攣等,應速送醫院治療。

5.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注射後應多喂開水,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感冒。如果嬰兒在注射後1~2天就發燒,應立刻就醫診治。


6. 日本腦炎疫苗
多喂開水,避免感冒即可。另外,如果嬰兒出現神志不清、四肢麻痺、哭鬧不安、痙攣、休克等症狀,應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不同疫苗接種後可能存在的情況,家長如何觀察,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