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4月8日,江蘇淮安高三老師掌摑學生,砸學生手機,被教育局停職檢查,又一次將老師推向了風口浪尖。從照片看,老師行為確有不當,教育局讓其停職檢查也有合法依據。

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

師德的具體規範: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關愛學生:具體是指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不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客觀來講,老師的行為確實違反了師德中關愛學生這一條,但我們也要從實際出發,給老師多一點理解和包容。

學生違反校紀校規,將手機帶進教室,老師有管理的權利,在警告無果的情況下,老師肯定會很生氣。人在極度憤怒時,往往失去理智。老師也一樣,除了老師的身份,他也是個普通人。這個老師在冷靜下來以後,很快認識到自己行為不當,感到很後悔。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老師的一時衝動,就全部否認這個老師對自己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他只是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學生的“愛”。

作為年輕教師,在處理學生違紀行為時,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是最大的敵人。一旦由於衝動踩到了師德這條紅線,無論以前你是個多麼優秀的老師,無論你是多麼愛自己的學生,你的愛不會有人理解,更不會有人為你喝彩。

關於老師砸學生手機的報導,這並不是第一次。

2018年12月,河南某中學手機管理辦公室將幾十部手機在操場上當眾砸毀。

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老師將手機扔進水桶。

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老師的行為,一度引起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踩了這條紅線,你對學生的“愛”,無人喝彩。


同樣是砸手機,河南這所中學為何贏得了網友和家長的一片叫好呢?

首先學校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有權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學校的具體管理辦法。

這所學校規定:學生可以將手機帶到學校,但必須交由老師統一管理。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在校園內不允許私自玩手機,更不允許在課堂上玩手機。

很顯然這些學生違反了學校規定,老師將學生手機交給校手機辦,由學校統一處理。砸手機的老師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學校。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老師只是砸了手機,並沒有體罰學生,沒有傷害學生。學生過度玩手機,本身就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學校加強對手機的管理,符合大多數家長的心理需求。

這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利益出發,利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嚴格管理學生,嚴而不突破底線。大多數人會把這種“嚴”看成是對學生的一種愛,是完全支持和擁護的。

因此,老師在管理學生的違紀行為時,一定要有耐心,切忌衝動。情緒失控,踩了紅線,即使你認為是對學生的“愛”,換來的不是喝彩,而是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