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雜談-杳杳林寺一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寓居浙東天台山。唐代著名詩僧。

人物雜談-杳杳林寺一寒山

寒山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後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巖,自號“寒山”。他以樺樹皮作帽,破衣木屐,喜與群童戲,言語無度,人莫能測。常至天台國清寺,與寺僧豐幹、拾得為友,將寺院殘餘飯菜倒進竹筒,揹回寒石山維持生活。

寒山經常在山林間題詩作偈,其詩通俗,表現山林逸趣與佛教出世思想,蘊含人生哲理,譏諷時態,同情貧民。後人輯成《寒山子詩集》3卷,《全唐詩》存詩312首。元代傳入朝鮮、日本,後譯成日、英、法文。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

人物雜談-杳杳林寺一寒山

五四運動時期,中華大地開始大力倡導白話文。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1928年新月書店出版﹚中將寒山、王梵志、王績三人並列為唐代的三位白話大詩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國人的青睞,大陸及臺灣學術界紛紛撰文評議寒山,新中國成立後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現出雨後春筍之態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寒山詩更是遠涉重洋傳入美國,美國“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將寒山奉為偶像,其詩一時之間風靡歐洲。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為眾多的讀者所接受,在那裡,他贏得了比李白、杜甫還要高的聲譽。

而寒山作為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二十世紀以來便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詩就在日本一版再版,並且有十多位學者對其詩作了大量研究、註釋及翻譯工作。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22年)曾根據寒山詩集前閭丘胤的序言,寫了名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說,不少評論家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如此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寒山的生平盡皆保留在他的詩篇之中。聽他自述:“尋思少年日,遊獵向平陵……聯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寒山少年時,過著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時,照例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他因為奇怪的原因而落選了——據《唐六典》雲:“吏部……以四事擇其才,曰身、言、書、判。“唐代選官量才有四個標準,分別是身材豐偉、言詞辯正、書法遒美、文理優良。寒山“書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書法和文章都不錯,可惜爹孃把他的身材生矮小了,或者相貌不夠端正,而沒有選上官職。這是大唐科舉給人落下的一個話柄,當官的個個要相貌堂堂,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標準。“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餘,曾經四五選。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寒山多次落選,最後無顏回鄉,滯留京城,成為一個流浪書生。“前度是富兒,今度成貧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兄弟責怪他,妻子不理他,在人世間,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絕了人情,整個世界都坍塌了,人生陷入絕境。帶著一身傷痛記憶,寒山浪遊天下,最後選擇上山去獨居。為什麼在大唐盛世做隱者?因為他無法在世俗生活中求得榮耀,在三十歲以後,他被迫走上一條與一般文人不同的生活道路。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擺脫世俗的束縛,跳出世俗主流的價值觀,獨自為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的依據。

人物雜談-杳杳林寺一寒山

寒山的詩風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脈相承,也是口語體的白話詩。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卻入山作了隱士。他與李白、杜甫同時代,放到星光燦爛的盛唐詩人堆裡,他的詩藝算不上高超,但淹沒不了個性的光輝。他生前寂寂無名,身後卻聲譽日隆,並綿延千年至今不斷——白居易、王安石都寫過訪擬他的詩集的詩篇,蘇軾、黃庭堅對他的詩有特殊的興趣,朱熹、陸游關心過他的詩集的出版與校勘。他沒有正式進入哪所寺廟剃度,唐朝蘇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廟(寒山寺)卻以他的號命名。他的詩歌的最早傳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說就把他編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卻被佛家公認為文殊菩薩再世。元代他的詩流傳到朝鮮和日本。明代他的詩篇收入《唐音統籤》的《全唐詩》中,被正統文化認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與他的好友拾得封為“和合二聖”,居然成了老百姓禮拜的婚姻神和愛神。。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嬉皮士運動中他被封為祖師爺。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只是以號行世——寒山子。

人物雜談-杳杳林寺一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