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包麗去世:是誰讓我們的愛如此卑微?值得深思

花季少女自刎去,

只因一層纖薄膜。

直男狂熱道德線,

誰更骯髒誰自知。

北大女生包麗去世:是誰讓我們的愛如此卑微?值得深思

最近,北大學生包麗自殺引起熱議。

有記者瞭解到事情的一些細節:包麗生前是北大學生,與高一屆的學長牟林翰是男女關係,在確定關係之前,他們兩人皆有男女朋友,在確定關係後二人經常吵架,而吵架的原因則是牟林翰指責包麗不是“處”,並且還提出讓包麗拍攝裸照、去醫院做絕育、做絕育等等無理要求。

包麗由於種種原因照做了,當看清了牟林翰的真實面目後包麗提出分手,而牟林翰則以裸照威脅,最後包麗經受不住精神折磨在賓館服藥自殺未遂導致腦死亡。

而這件事的罪魁禍首牟林翰目前還在逍遙法外,儘管去年北京大學針對牟林翰只是進行了取消“研究生推免資格”,確實,學校只能做到這樣,資格可以取消,而他給死者帶來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女孩已經si了。

北大女生包麗去世:是誰讓我們的愛如此卑微?值得深思

【“被指責非處”——我們這個世界對女孩們的惡意依然深重】

男女平等、性開放、女權等提了多少年,每當看到青年男女戀愛時,尤其是某些所謂的道德高尚的“直男癌”在指責所謂的“處”這個問題上,總是義正言辭、大義凌然、道德至高的樣子,總讓人忍不住想給這樣的人洗洗腦子。

一層膜是否就是一個人靈魂的全部?

還是隻允許自己放蕩,不允許別人犯錯的瑕疵?

無端的指責與變態式的心理要求,會滋生罪惡,比起直男癌們對一張處女膜變態式苛求與聖潔化的審判,他們那些用言語和行為對一個生命的迫害更讓人憤慨。

筆者一直在講,我們這個世界對女孩們一直帶著深深的惡意,這點,希望每個男孩們、男人們捫心自問可曾有過,哪怕是閃過鄙夷的念頭,或者內心深處問自己可否嗤之以鼻的看待過這個問題。

北大女生包麗去世:是誰讓我們的愛如此卑微?值得深思

【女孩愛的太卑微,是誰之過?】

從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包麗對男孩算是百依百順的,答應他的各種變態式的要求——拍裸照,做絕孕手術等,只為挽回這段毫無意義的愛。

筆者很難想象女孩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但在她卑微的愛情背後,肯定與家庭教育分不開。

據瞭解,男孩家庭經濟條件是不錯的。

女孩們追求更好物質條件的愛情和婚姻無可厚非,也理所當然,可讓人感到可怕的,不是物質上的要求能否得到滿足,而是當這個社會都在以錢來驅使戀愛的動機時,才變得可怕。

精神世界的愛的匱乏是多少在戀愛中卑微者的共通寫照?有多少女孩能夠從小到大被父母給予了最充分的愛?又有多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不斷的滲透健康的、積極的價值觀?很少,更多的都是生下來以後,讓ta自己長,因為長著長著就大了,大了自己就明白了,這是多少父母所奉行的政策?至少,這是筆者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的切身感受。

北大女生包麗去世:是誰讓我們的愛如此卑微?值得深思

包麗走了,

對於這個世界而言,少了一個人而已;

對於牟林翰而言,可能少了一個累贅;

對於包麗的父母而言,少了一個優秀的女兒,更丟失了自己的世界。

希望包麗的去世讓我們真正的反思兩個問題:

1.一層膜重要,還是這個人重要,還是這份感情重要,還是一條命重要。惡語傷人,無端指責前,請深思,因為你不經意間的嘲諷不比殺人的刀弱。

2.希望每個當父母的認真關切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性格培養,給予足夠的愛,學習不是人生和未來的一切,身體與心理雙重健康才是。家庭足夠的關切與愛不至於在戀愛中被幾句甜言蜜語輕易俘獲,積極健康的思想與性格培養不至於讓孩子在戀愛中無下限的委曲求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