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使兵器不行?浅谈品读水浒时常见的几个误区。

数百年前的元明之交,已是古稀暮年的施耐庵隐居在兴化白驹场,白驹白驹,白驹过隙,几载光阴匆匆而往,老人心血凝结之间,一部洋洋洒洒百万言的鸿篇巨著最终写就……几世纪时空轮转日月更迭,《水浒传》始终拥有着一茬又一茬的读者,受众群体数以亿万计,大家胸中各有乾坤,故对于同一部著作的理解,难免会南辕北辙不尽相同,在下不才,便以一家之言,与诸位聊一聊在品读水浒中最常见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师以徒贵的周侗

周侗其人,以徒闻名。北宋末年武术名家周侗,与一代咏春宗师叶问颇有相似之处,周侗座下有弟子精忠大帅岳鹏举,叶问曾与名震中西开宗立派的李小龙有过师徒之谊,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岳飞和李小龙,周侗与叶问也绝对不会如今天这般如雷贯耳。周侗在正史,民间和《说岳》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可偏偏就是没有出现在《水浒传》当中,至于大侠周侗的卢林史武岳五大弟子的种种说法(让我想起了黄老邪的陈梅曲陆),却都是来自于民间与《说岳》当中,所以如果要单纯的品读水浒,还是不必与周侗混为一谈了罢……

武松使兵器不行?浅谈品读水浒时常见的几个误区。

误区二:嗜杀如命天杀星

梁山黑旋风李逵,上应天杀星,一生杀人无数,下至童稚上至老叟都已尝过车轮板斧之味,乍一看,李逵非但没有金圣叹所评的“真”,相反却有些令人心生厌恶。这很正常,谁会喜欢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只顾劈人的血手人屠呢?但是,事情却远非如此,当初梁山军马在高唐州不敌高廉妖法,宋江便让戴宗李逵赶赴蓟州寻访公孙胜以破高廉,公孙胜虽是寻得了,却不料罗真人不予放行,惹得李逵又动杀心,那罗真人通晓阴阳早已窥破李逵之念,只略施道法便制得李逵服服帖帖。见戴宗求情,罗真人才一席话道破了天机:“贫道已知这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故罚他下来杀戮。吾亦安肯逆天,坏了此人?”大意是下界众生罪孽深重,故上天遣天杀星下凡,看似杀戮,实为超渡。这个情节和西方诺亚方舟的典故非常类似,又与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部分基调基本一致,武王伐纣兴周,正邪双方各有损伤,而沙场殒命的众人按照许仲琳的意思是“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单田芳先生评书《封神演义》中也曾提到,所谓封神,皆是劫数使然,那究竟哪些人在劫难逃,所有一切尽在封神榜之上……由此可见,黑旋风一对板斧虽然收割男女老幼性命无数,但也只是履行职责,这李逵,正好恰似耶和华降下的那场洪水。说到这里,我们对那个食人啖肉面目可憎的杀人魔王,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呢……

武松使兵器不行?浅谈品读水浒时常见的几个误区。

误区三:野路子不如正规军

有一种非常常见的说法,即是在水浒世界中,正规军武艺是优于绿林手段的。虽然不能完全否定此种观点,但我觉得这句话未免有些过于片面,持有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朋友依据的是呼延灼打三山时评价鲁智深和杨志的那句“非是绿林手段”,施公说者无心,读者却是听者有意。可是在我看来,从这句话中丝毫也看不出正规军优于绿林手段野路子的意味来,卢俊义,武松,史文恭,栾廷玉,王寅,卞祥等等尽是出身民间市井,但论起武艺,比正规军却半点不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特别提及一下栾廷玉,他与病尉迟孙立师出同门,学得武艺自是一般不二,但两人一入行伍,一在民间,那这军中武艺与绿林手段该怎么区分呢?再比如刀术宗师对决剑术名家,有道是:刀似猛虎凭威猛,剑如飞凤走轻灵,不论结果究竟是谁技高一筹,我们都不能单纯的判断说刀比剑好用或是剑比刀锋利,因为刀剑是死的,要靠人来使。套用多年前横扫奥斯卡的华语影片《卧虎藏龙》中的一句台词:“ 剑要人用才能活,所谓剑法即人法,刚柔相济,方得治道……” 所以说,不论是说军中武艺胜于绿林野路子,还是绿林野路子优于军中武艺,都是相对片面的,关键得看是谁在使,谁在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人法”。

误区四:武松不擅于兵器

施公特意安排让武松一下打断哨棒,就是为了突显武松赤手空拳力毙猛虎之能,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写哨棒不就行了,只说武松空手离了柴进府邸,没拿哨棒。这样虽然可以顺理成章空手打虎,但是却不太好,因为武松行走江湖惯了,手中没有兵器反倒不像个江湖豪客,所以作者须得让武松手持哨棒,这正是施公的高明之处,滴水不漏。那么景阳冈上武松一棒没打中老虎,这是否就能说明他不太擅长运用兵器呢———根本不能!!!

武松上得冈时,看红日已渐渐西坠,不期遭遇山中之王。我们把场景定格在武松打断哨棒的一刹那,这里有关键之处需要特殊阐明:A点是一只斑斓猛虎,B点是武松,半空中还有C点就是树枝,诸位,首先宋时没有动物园,宋人也多是听闻老虎凶猛无俦,除了职业猎户,很多人有可能穷其一生都难见老虎真容,乍一看见,准得吃惊非小,武松也不例外,生平第一次遇见大虫居然是在荒山野岭之上,视物不便之时,兼之武松惊得汗毛倒竖全神贯注只在大虫身上,横在上面的一根树枝自然是难以发觉。第二,当时情境,即使不懂武艺之人手拿哨棒,既不会选择使用自下而上的提撩式,也不会选择用棍头去捅刺,而是采取最有效的杀伤方式———自上而下抡棍劈打。武松就是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却不料打在了上面树枝之上,施公将一切描述的非常合乎情理和逻辑,所以我觉得在当时的情景之下,即使武松没有一棒打中老虎,也不能将这做为武松不擅兵器的依据。而且我也觉得,A点老虎和C点树枝是固定条件,如将B点的武松换做其他人如卢俊义鲁智深,结果也都会一样,他们的兵器也一样会砸在树枝上。又有朋友说武松空手毙虎也是迫不得已,一开始是打算使用哨棒的。话是不错,但这一点却不能黑,路遇猛兽,只要是不想变成虎粪的人,有武器肯定就不会空手而上,记得唐玄奘于取经途中揭开五行山封印放出猴王,便赐名行者,二人同赴西天,不久便遭遇猛虎,以猴王的神通广大,第一反应也是从耳中掣出那五百年未曾用过的如意金箍棒来。

武松并非不擅兵器的第二个理由是,在整部水浒中,刀枪棒是最常用的三种兵器,卢俊义,关林秦董四虎,和大部分八骠骑使用的武器都是刀枪棒一类,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不过是个美丽的形容词,没见过哪个武将上阵时扛着十八件兵器的,相反都是挑选自己最最擅长的兵器来使用。而除了经常使用的镔铁双刀,武松还会使用枪棒,刀就不必说了,神兵需人懂,宝刀配英雄,施公将一对绝非凡品的戒刀归属武松,足以说明武松是精于刀法的,参见林冲和杨志手中之刀,因为一般情况下宝刀宝剑是不会明珠暗投的。而在十字坡结交张青夫妇和跟随张都监时,武松还和张青和张都监讨论过枪法,可见,武松是熟悉刀枪棒三种水浒基本武器的。

武松使兵器不行?浅谈品读水浒时常见的几个误区。

误区五:武松单臂擒方腊

在民间与曲艺作品中确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之说,但在水浒原著中却并非如此,不过私以为,方腊作为梁山军马南征的最终通关boss,被鲁智深擒获时却只有寥寥几笔,显得颇为潦草,似乎只为应验“遇腊而执”的偈语。方腊于江南起事声势何其浩大,一方豪杰就此陨落,这个情节如果再多加渲染,添一些苍凉落寞,肯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武松使兵器不行?浅谈品读水浒时常见的几个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