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平车,也叫架子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冬天农闲了挖河倒坝,麦收秋种拉土送肥、运庄稼都离不开它。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大哥木工学徒期满,交的答卷就是一辆扎实漂亮的平板车,这架平车在我们方圆几里都是独一无二的,新颖别致,别家的平车都是单帮,大哥做的是双帮,这样拉荘稼装车既省力、走在路上又稳当。每次拉出去赶集或走亲戚,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我住的房子,就是用平车拉土砌砖盖的。平车的前面有一条绳子做“车襻”,把襻绳套在肩膀上,两手紧紧抓住木把,遇到上坡路,整个身子前倾,两腿蹬直,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每次拉完土,都会累得浑身酸疼,肩膀被车襻勒出一道道血印子。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大人要下地干活,孩子没人管理,只有带上吃 的用平车拉到地里,大人下地,孩子在地头玩耍,有时候玩着玩着就睡着了。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麦、秋两季,是平车用处最多的季节。把收获的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秸秆……都拉回家,然后,再把积攒的农家肥一车车运到地里。在松软的田地里拉车,几乎是寸步难行。于是父亲在车子前面绑上一根绳子让我们帮忙,母亲站在车子后面用劲推,几个人费好大劲才能拉一个来回。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记得有一年季秋种地,化肥,磷肥市场上很稀缺,由于上一年好多人家买到了假肥料,都心存芥蒂。村里有人提议:到一百多里开外的济宁磷肥厂看看,碰下运气,头天去的人回来说:可以从职工手里能买到便宜点的化肥票。

第二天几个人决定去试试,两人一辆平车,一人把平车把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另一个人自行车后座系上绳子另一头系在平车一边,就这样并架齐驱,浩浩荡荡出发了,去的时候是空车,走得很顺利,为了在工人上班前赶到,大家骑的很急,天刚微亮就赶到了济宁磷肥厂。

费了好大劲,动用了好多种手段,到下午才把肥料买齐,大家决定饱吃一顿,饭后趁早往回赶。回去是重车,自行车派不上用场,只有放在肥料上面,一人驾辕,一人推着自行车拉。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累了就停下来歇歇,歇一会接着走,到后半夜,路过清河沿,又饿又累又困实在走不动了,大伙商量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一个个像打了败仗的散兵游勇,霜打的茄子似的,倒头相偎挤在商家走廊下。一开始觉不得冷,迷糊一会后,个个都被冻醒,走路一身汗,深秋寒夜凉。再困也不能睡,会把人冻出毛病来,还是起来慢慢走动着吧,随又缓缓上路,夜深人静,路上也没有来往车辆,走着路打着磕睡,深一脚浅一脚,天亮終于挨到王鲁,吃了点东西,边等着落在后边人。

这时候才发觉有的脚脖子红肿,有的脚底磨出了水泡,稍事休息一下一瘸一拐继续前行。一行人慢慢悠悠,到鱼台都快要吃中午饭了,下午才回到家,回到家连睡了两天才缓过神来,腿疼了好多天。这次去济宁拉肥料,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平车还是一个好玩意儿。农闲的时候,孩子们就把它当做一架跷跷板,在院子里上上下下地玩耍。有时候人多了,就把架子车拉到大路上,有人坐在车把上,有人坐在车厢里,有人坐在车厢尾部,用脚使劲儿蹬地,车子就会在跷来跷去中前进了,这种方式恐怕好多人都玩过。

还有就是,把另一个车的车轱辘绑在平车把上,一人坐在前面当司机,双脚蹬着车杠控制方向,几个人在后面使劲推,越跑越快,然后再扑到车上面跟塴,农村的孩子没坐过汽车,以此来寻求一把飙车的刺激。

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泥巴路都铺上了水泥路,平车运送东西的也几乎看不到了。电三轮、机动三轮车已经完全取代了平车,人们再也不用累死累活用平车运送东西了。

乡村里,渐渐消失的平板车

为生产发展,平车功不可没,现在有的放在杂物间,有的放在廊沿下,有的实在没地方放做了烧柴……平车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后的孩子是接触不到了,但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深深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