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餈粑——記憶裡中秋的儀式感

小時候,我們是從來不吃月餅的;那時候,也壓根兒不曉得月餅是個啥東西。

但中秋節,卻是我們那裡的人無比重視的一個節日。不僅僅是家人,還要把親戚們都請到家裡,一起吃吃吃。

當主人準備的美味佳餚已上桌過半,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男主人便招呼幾個青壯年男子,一起將一個碩大的石缸抬到堂屋中央,再從廚房裡端出蒸好的糯米飯,取出適量裝進石缸。然後,重頭戲開始了。

兩個身強力壯的人各掄起一柄木槌(或是粗木棒),嘿喲嘿喲地輪流捶打缸裡的糯米飯。開始幾下還好,一槌下去再把木槌提起,不怎麼費力,漸漸地,隨著糯米飯粒中的水分被擠出、黏性被激發,碩大的糯米糰子緊緊地黏在木槌上,一起一落都成了體力的巨大消耗。這個時候,真想好好歇一會兒啊!可是歇久了也不行,九十月的天氣還熱著吶,不消一會兒,糯米糰子水分幹了,就更不好打了。於是要麼換人接著打,要麼只能就地停下,稍作喘息之後再打。

打餈粑——記憶裡中秋的儀式感

女人們就消停多了,除了在鍋灶邊忙碌的幾個,其他的就只需要在一邊當看客就好了。不過,既然是看客,嘴可不能閒下了,怎麼也得給打餈粑的人鼓鼓氣不是?於是,有揶揄的:“陳老三,三妹每天早上給你煮的倆雞蛋你都吃哪兒去了,怎麼打了半天,這餈粑還是個米樣?”有取笑的:“哎喲,張老大,閨女考上最好的中學了吧,瞧你打餈粑那個勁兒哦,石缸都快讓你砸漏咯!”“哈哈哈!”……

看客在一邊嬉笑取樂,打餈粑的人卻絲毫不能懈怠,要麼偶爾搭一句腔配合看客們,要麼沉浸在自己的節目之中,直到缸裡的糯米抽出絲,餈粑黏成團。

在一片熱氣騰騰的氛圍中,餈粑終於打好了。

當然,如果客人多,這樣的過程通常是要重複好幾輪的,人也要換好幾撥。

打餈粑——記憶裡中秋的儀式感

打好的餈粑怎麼吃呢?通常是先揪成團,一人一份給客人吃,喜歡吃的可以再添,自家種的糯米管夠。直接吃當然不行,蘸白糖或澆紅糖水,吃起來就是絕頂的好吃。對愛吃甜食的孩子們來說,桌子上其他的美味佳餚也就是點綴了。

一般來說,每一家在中秋節的時候,都會打很多的餈粑,大部分當天吃,剩下的部分,便揉成團,壓成餅,表面撒上米粉或麵粉,用布蓋上,放個幾天。幾天之後拿出來,切成一片片,用熱油一炸,撒少許白糖,酥酥脆脆、甜甜糯糯,又是一款無上的美味。

打餈粑——記憶裡中秋的儀式感

無論如何,在我看來,再沒有比這打餈粑更有儀式感的中秋節了。

打餈粑——記憶裡中秋的儀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