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現在社會的風氣越發的開放,尤其對於女生例假這件事也能公開放在臺面上去討論了,這本身其實也能說明社會正在越來越包容,但是對於有些家長,他們對這個社會的接受程度跟不上社會的變革速度,而當新老觀念發生激烈碰撞的時候,矛盾因此爆發。

今天看到一個日常瑣事,一位上大學的女生最近兩年來姨媽的時候越來越痛,有時候為了緩解疼痛已經開始吃止痛藥了,但是女生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動物,來姨媽的時候發誓不吃涼的,不吃辣的,等姨媽一走那些誓言統統都會忘得一乾二淨。

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這位女生在來姨媽的前一天吃了自己最喜愛的冰激凌,而且還吃了不少,沒想到才過了一天,姨媽的發作就讓這位女生疼得哭爹喊娘,等疼過這一陣之後,女生就隨手發了一條朋友圈:“來姨媽真要命,肚子痛得要死了”。

女生髮朋友圈的初衷或許就是為了純粹喜歡記錄生活或者得到他人對自己安慰的留言,然而這位女生的媽媽看到了自己女兒發的朋友圈內容後在下面留言:“你怎麼這麼不知羞恥呢?這種事也要發出來讓別人知道?就算是我們單位的小姑娘發這種朋友圈我都要說她,更何況你還是我女兒。”

這位女生看到自己親媽對自己留言的責罵,感到非常委屈,認為都什麼時代了,來姨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就算髮到朋友圈也沒什麼可值得羞恥的,自己媽媽的思想太老古董,過分敏感,將這種事與貞操關聯起來就是無稽之談。

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兩代人之間的思想觀念確實存在很大不同,我們認為正常的事對方並不以為然

這件事或許在我們同齡的年輕人眼裡而言是非常正常的,有時候來姨媽這件事當成一件非常普通的生活日常來作為聊天內容都有可能,並不是像過去那樣比較忌諱談論這件事,但是我們卻似乎忘記了兩代人之間是存在代溝的,而且是巨大的代溝。

我們認為來姨媽這件事是稀疏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用來互相討論,但是父母卻不一定如此,他們認為這種事屬於個人隱私,除了父母和以後的愛人可以知曉以外,不宜廣而告之,這時我們的價值觀就會與父母的觀念產生衝突,那麼,我們不能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角度去思考這件問題,否則將陷入無解的狀態。

畢竟作為現在的年輕人,我們受到了較多和較高的文化教育,同時又身處網絡信息化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某件事,我們會反思和探討,究竟是不是自己的錯,但是父母他們不一定會反思和探討,他們往往固執地以為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對的,自己認為錯的就是錯的,就像本文這則案例女兒利用互聯網發出自己與母親的生活衝突,本身就說明了這位女生在思考原因,究竟問題出在了哪裡,但她的母親或許還是固執地認為女兒不知廉恥。

我們會反思和探討是一件好事,如果更進一步,我們能明白這件事本身就是兩代人之間的觀念不同造成的根本性衝突那就更好了,在我們自己社群圈子裡面的人看來,這位母親是老古董,頑固不化,但在這位母親的社群圈子裡面看來,這位女兒不懂事,不知廉恥,這種根植於彼此根深蒂固的不同價值觀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來評判孰是孰非,也很難讓雙方接受彼此的觀念。

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朋友圈是一個公共的社交平臺,將內容進行隱私設定或許效果會更好

朋友圈並不是自己的私人領域,也不是自己想發什麼就能發什麼,多少名流紳士在朋友圈一時興起因為發了什麼言論導致外流從而受到公眾的譴責,至少在目前看來,朋友圈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自媒體公共發佈平臺了,我們的表達都會置於所有人的審視之下。

對於一些敏感或者不適宜某些特定人群查看的信息,對其進行屏蔽或許更好,眼不見為淨,有些事明知道發出來可能會產生爭辯,那麼不發或者屏蔽應該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有些話題本身就是在特定人群看來是見仁見智,無法達成統一的共識,我們很難說服對方贊同我們,而且說服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往往又比較大,最後還不一定成功,況且即使說服了這個話題,下一次再出現類似的話題還是會產生衝突,治標不治本,不發或屏蔽是降低衝突風險最低的成本手段。

朋友圈裡面不少人是我們在日常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我們對其性格和觀念是具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憑藉自己的預判,我們是可以做到事先對某些特定人群進行屏蔽的,尤其是對在生活中和自己關係比較親近的人而言,網絡中產生的觀念衝突會影響線下的實際的相處,非常不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雖然我們不一定完全認同父母的觀念,但有些“老人言”還是存在一定的理由

對於長輩,尤其是年紀大的長輩,作為年輕人的我們而言,如果他們無法贊同和認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總喜歡給他們冠上“老古董”的帽子,而作為長輩,他們又會認為我們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是我們冷靜下來理性想一想,

其實“老人言”並非真的一無是處,我們學過辯證法的應該知道對於過去的傳統文化尚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麼對於“老人言”自然也可如此效仿。

就像本文開頭這個案例,對於來姨媽這件事,其實放在朋友圈這個公開平臺,女生的本意或許是想得到同學朋友的安慰,但是所謂人心隔肚皮,或許也有其他一些人私下認為“這是事還要發個朋友圈出來,真是矯情”,不光是在自己親媽口中,在其他人眼中或許也會產生類似的想法,雖然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包容,但是我們的這種開放和包容還在路上,還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能放開過去那種傳統的看法,所以一些“老人言”還是相當有市場,代表了一些人的看法。

雖然有些長輩說得話確實欠缺情商,但是反過來,這種直白的話語往往讓我們很容易知道自己可能存在的過失所在,降低我們反思和找問題的成本,當然“老人言”也並非全部和完全正確,對於那些明顯有悖於公序良俗的觀念我們可以冷處理,不予採納,一分為二理智地看待問題更有助我們明辨是非。

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總結

兩代人之間發生衝突的根本原因還是價值觀的不同所導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緩和這種矛盾是我們必須所要面對的問題,情緒化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問題很難全面深刻認識問題背後的原因,只有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拋棄自己堅持的原有立場,或許我們才能看到代溝衝突背後的原因所在。

女兒來姨媽發朋友圈被親媽懟:你還知羞恥嗎,這種事也要發出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