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致使“出洋相”,晚清一大臣曾將英國人送的寵物吃掉

中西文化差異致使“出洋相”,晚清一大臣曾將英國人送的寵物吃掉

出洋相就丟臉的意思。是近代詞彙,一般指的是在眾人面前丟臉了。“出洋相”一次最早出現在清朝末年。

中西文化差異致使“出洋相”,晚清一大臣曾將英國人送的寵物吃掉

最初西方國際從海上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將他們統稱洋人,因為他們是從遠洋過來的。到了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人頻繁來訪,更到來一些工業出氣的產物,如鐘錶,相機,金屬鐵製品等。中國人看著驚奇,把這些當作玩物,感覺也沒什麼大用。由於西方人長相與東方差距較大,一股滑稽。裝模作樣。不懂禮儀的樣子,鬧了不少笑話,聯繫上所帶來的可笑產品,便逐漸從一些可笑滑稽的事情或人的身上創造出了新詞“出洋相”。

中西文化差異致使“出洋相”,晚清一大臣曾將英國人送的寵物吃掉

話說晚清名臣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於1896年懷著“聯絡西洋、牽制東洋”的目的帶著四十五名隨員自上海乘法輪赴歐,在3月28日到10月3日期間,對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和英屬加拿大進行了為期190天的訪問,成為了清代大臣首位進行環球訪問的人。這趟歐美執行,令李鴻章大開眼界,體會到了西方文明,不過也出了不少“洋相”。

中西文化差異致使“出洋相”,晚清一大臣曾將英國人送的寵物吃掉

一次到英國考察,他去拜訪一個英國大臣老噴狗,他的繼任便贈送給他一直寵物犬。據說這隻猴在賽狗會上得過“狗王”稱號,非常珍貴。幾天後,主人家接到了,李鴻章的感謝信。信中說:“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於飲食不能多進,所賞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頤有幸”(梁啟超《李鴻章傳》)。其中大意是“我老了牙齒脫落,常常不能進食。惟不能辜負了盛情,所以讓我的隨員煮熟吃了,我也嚐了一些,堪稱奇珍。”在歐洲成了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