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最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書《尋找張展》,帶給我深深的震撼。

1

張展曾經是兒子高中的好朋友,是兒子崇拜的對象。兒子出國後說張展對他的科研有用,讓“我”幫他尋找。“我”得知張展的父親看過“我”的《致無盡關係》這本書,讓張展和“我”有了聯繫。

尋找張展,也是在尋找兒子,因為“我”不明白兒子為什麼崇拜張展,為什麼兒子很多事情都不對“我”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2

“我”先是找到了張展的高中老師,後來通過高中老師找到了張展的交換媽媽,又找到張展的前女友,一個髮廊妹斯琴。幾經輾轉,終於知道張展去了一個特教學校。到了特教學校,見到了張展的領導和同事。

可是他們對張展的評價卻讓“我”產生了非要了解張展不可的決心,同一個人在交換媽媽眼裡那就是混蛋,是雜碎,和髮廊女混在一起的狗男女,在大學輔導員老師眼裡是一個烏了巴塗的人。可在特教學校老師和領導的眼裡就是一個善良、正直、有愛心、像父親一樣的人。

為什麼同一個人卻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3

張展說他渴望自己是一個犯人,這樣就會有警察特別想要了解他,他渴望被瞭解、被關注,因為他從小到大,從沒有一個人真正的想要了解他。從小缺乏關注的人長大了都渴望被關注,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小明小時候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注,長大了想幹一票大的讓人們都記住他、關注他,因此策劃了無差別殺人案,導致9個無辜的生命死在他的槍下。

張展也是,因為父母都是官員,忙於為官,從小就把他寄養在姥姥家。7歲那年,他最好的玩伴表姐夢梅被車撞死,可是爸爸、媽媽為了自己的仕途,說夢梅是自己走錯了路撞了車。

他傷心、又哭又鬧,可是爸爸、媽媽不但不安慰他,還把他關進小黑屋,叫他“哭劉備”。導致他對爸爸媽媽的信任破產、感情破產,和父母決裂,離家出走。

他本以為離家出走可以讓爸爸媽媽受到懲罰,可是換來的卻是爸爸的耳光,媽媽的高聲斥責:“越寵你越不像樣子啦,你把你爸媽的臉都丟盡了!”

父母從不試著走進他的心裡,從不想了解兒子是什麼想的,只是一味的指責我們怎麼生了你這個混不吝。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4

後來他終於回到父母家中,卻因為他在家中烙土豆餅,他媽媽卻覺得這是窮根,是想念窮滋味,是倒退的表現而斥責他,於是他再一次離家出走。

和父母的徹底決裂是因為被媽媽撞見他在家裡畫畫,他媽媽誤認為畫的模特是流浪兒,認為他還和流浪兒鬼混在一起。於是父母給他辦了轉學,轉到大連。

他媽媽以為換一個陌生的環境,找一個交換媽媽就可以管住他。

可他媽媽沒有想到一個不是媽媽的媽媽天然就失去了約束力。

在這裡他經常宴請同學,畫畫,結識了髮廊女斯琴,於是他徹底變成了交換媽媽眼裡的無恥混蛋。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5

在他高考的前幾天,父親空難去世,斯琴的移情別戀。讓他不知所措,面對下葬時塑膠人的父親,他不知道父親到底是誰,尤其在爸爸的死亡變成了120萬的賠償金後。於是他開始了對爸爸的尋找。他先是去了爸爸的老家,在奶奶家看到了父親親手打造的母親卻嫌棄的傢俱,看到了他雕刻在傢俱上的那隻雄鷹和麻雀。

他開始理解父親。

直到他同學的爸爸死於癌症,他和同學說他的父親死於空難。他才意識到,他嫉妒同學可以在醫院陪伴父親兩個月。從那以後,他就經常想如果爸爸住院,我陪伴他,是不是我們可以和解,是不是可以試著瞭解父親,也讓父親瞭解我?於是他做了一名關懷病房的志願者。

在畢業後他去了特教學校,當面試時問他為什麼要來這個學校,他說:“我需要”。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6

他的母親在他父親死後,也漸漸想明白,孩子有自己的自由,孩子應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母親開始稱呼咱娘倆,在此之前,母親是和父親站在一起的,總是和父親稱我們。

媽媽開始接納自己的孩子,可是她幾乎已經瘋了。

7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能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不知道怎麼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開始用一些極端的方式尋求爸爸媽媽的關注。我們作為父母要及時接收到這些信號。

我們不要總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就是愛孩子,除了給孩子物質的愛,也應該給孩子心靈的愛。

要多想一想,為什麼我們那麼關心孩子,可孩子與我們之間的心路卻越來越遠?

正如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願我們的孩子都是幸運的人。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