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世界有了貿易開始,貿易戰爭就持續不斷的發生著。

第一階段的國際貿易戰——重商主義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15 世紀末,西歐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瓦解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和成長;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給商業、航海業、工業以極大刺激;商業資本發揮著突出的作用,促進各國國內市場的統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

當時國際貿易主要來自於地理大發現時期的西歐各國。當時的西歐各國加強建立中央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運用國家力量支持商業資本的發展。目的是通過注重本國商業發展,在國際貿易戰保護本國商業資本,對外貿易必須保持順差,即出口必須超過進口,來不斷提高和鞏固自身的資本積累。

重商主義分為兩個階段:15~16世紀為早期重商主義時期,16世紀下半期到17世紀為晚期重商主義時期。

早期重商主義主張採取行政手段,因為早期國際交易貨幣為硬通貨黃金,在黃金有限的情況下,各國傾向禁止貨幣輸出和積累貨幣財富。當時,一些國家還要求外國人來本國進行交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的全部款項用於購買本國貨物或在本國花費掉。從而保證本國黃金儲量的安全和黃金財富的積累。

晚期重商主義與早期不同的是,認為國家應該將貨幣輸出國外,以便擴大對外國商品的購買。不過他們要求,在對外貿易中謹守的原則是購買外國商品的貨幣總額,必須少於出售本國商品所獲得的總額,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貨幣流回本國。

重商主義本質是各國的一種貿易限制,當時認為不可能所有國家同時實現貿易順差,黃金總量也是固定,因此國際貿易就是一種零和博弈。各國也因此獎勵出口,限制進口,保證對外貿易出超。重商主義發生在封建主義盛行的時期,因為重商主義帶來的貿易特點便是海上搶奪和各國的戰爭。

第二階段的貿易戰——英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在1848年歐洲革命之前,歐洲大陸普魯士,奧地利,俄國,波蘭,意大利各邦,西班牙,葡萄牙等等國家封建勢力頑固。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及百年英法之戰中獲勝,實現對外海上霸權,以及在海外殖民的拓展,17世紀都鐸王朝的大力推崇重商主義,快速完成原始積累,通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文藝復興後期,自由主義得到傳播,重商主義後期,開明的國家傾向於利用工業品出口來擴大順差,積累工業財富。英國由於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工業品出口量劇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倡導經濟自由,貿易自由,政府行政少干預經濟。英國的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強調各國擁有各自的要素稟賦優勢,國際貿易中應該減少關稅,互通有無,有利於提高貿易雙方的國際福利。國際貿易不再是零和博弈。

英國成為經濟大國,在國際貿易中佔據絕對的優勢,需要各貿易國開放市場,降低國際貿易限制,從而輸出自己的工業品,釋放更多因為工業革命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國際政治上,英國為保持絕對的實力領先,也極力限制歐洲國家的工業發展速度,包括對法國拿破崙時期的限制等。

當時的英國就如同二戰後的美國一樣,以絕對的優勢來控制國際貿易規則按照自己的要求來運轉,極力向外部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古典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驗證了比較成本優勢理論,在貿易各國中,因為自由的貿易使得參與方都獲得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影響得到更大的發展。法國爆發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掀起歐洲自由化進程,歐洲國家掀起了革命,紛紛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包括1871年普法戰爭後的德國統一,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

第三階段的貿易戰——經濟危機的不斷湧現,讓國際貿易爭端不斷引發戰爭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產能過剩,沒有市場可以消化,表現就是: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閒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係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產能消化週期就是舊的產能出清,新的產能出現,一定程度帶來技術發展,結構升級。

1825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在英國爆發。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英國破產的工商企業達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間,英國當時重要的出口產品棉布出口從3.45億碼降為2.67億碼,即減少了23%。機器製造業、建築業以及其他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遭到了危機的沉重打擊。

由於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實力提高,在棉織品,鋼鐵,工業機器設備的進口相對減少,英國產能無法有效釋放,工業經濟效益下降,股票行情猛烈下跌,貨幣貶值,信用關係破裂,大量銀行破產。

英國為擴大市場,便宣揚自由貿易,廢除本國徵收農產品進口關稅的《穀物法》,從而一方面降低糧價,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國開放市場,如擴大對亞洲和非洲的出口。1840年英國用炮艦開打中國大門,1842年強迫中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並對英國商品豁免關稅。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1857年,美國國內糧食產量過剩引發價格下降和出口銳減。英國主導的自由貿易下,美國市場充斥著英國大量工業品帶來的激烈競爭,導致美國引發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體系受到嚴重打擊,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經濟危機下的金融危機傳導至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由於美國無法打開新的國際市場,國內爆發南北戰爭,消滅奴隸制度,通過宅地法和西部大開發(同墨西哥戰爭)擴大國內內需,消化產業過剩。

隨著德國和法國的經濟發展,德國為尋求更廣闊的貿易市場空間,發動統一戰爭打敗了法國。普法戰爭中,法國對德國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嚴重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也引發了巴黎公社革命,社會主義出現在世界舞臺。普法戰爭也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火線。

第四階段貿易戰——殖民地貿易體系的建立與重構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不斷髮展,德國和美國成為工業強國,但是兩國在海外的市場(殖民地)被傳統工業國家英法所掌控,新興資本主義帝國需要更加有利的國際市場規則。

德國為限制法國,拉攏1881年在北非同法國爭奪殖民地市場失敗的意大利,1878年在巴爾幹與俄國爭奪市場有矛盾的奧匈帝國組成三國同盟。

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落後德國和美國,為保持相對優勢,維持歐洲大陸的相互制衡,和法國結成聯盟。而法國由於普法戰爭的落敗,阻礙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速度,兩國則在1904年簽訂“摯誠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 這些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三國協議”便是協約國的前身,法國、英國和俄國在貿易市場份額分享上(殖民地)建立了統一的體系與規則。

歐洲因此分為兩大陣營,國際貿易體系也由此分為兩大戰爭陣營。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也是因為貿易經濟問題引發的政治問題,最終由局部戰爭釀成世界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嚴重倒退,國際貿易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傳統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不斷髮生,俄國十月革命進入社會主義。歐洲各國為恢復與發展國內經濟,紛紛提高關稅,避免被他國產品打擊。以美國為例,當時美國經濟實力成為世界第一,但是美國也依然重推貿易保護、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經濟。1918年一戰結束時,美國平均關稅不到20%,之後國會陸續通過一系列法案提高關稅,到1929年關稅升到28%左右。

第五階段的貿易戰——民族主義進程下滿足內需恢復經濟,貿易戰後果更加嚴重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帝國勢力受到打擊,全球封建帝國被拆解,民族主義發展下,各國以恢復和發展本國國內經濟為主。如奧匈帝國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等國;波蘭復國;存續了7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923年廢除了哈里發制,成為今日的土耳其共和國。封建主義清朝也在1911年倒閉,中國進入民國時期,也正是一戰後,民國迎來黃金十年的工業發展時期。

一戰後,隨著各國相對封閉的恢復經濟,紛紛推出貿易保護政策,在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後,在關稅貿易戰下,各國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內產能出現嚴重過剩,經濟危機苗頭明顯。國內市場飽和情況下,主要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策略。

國際市場不再是幾個國家殖民控制的市場,各國對於國際貿易想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亞洲日本在工業發展方面跟上了主流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對外擴張自己的市場,但是走的卻是歐洲一戰前的殖民老路。

歐洲老牌工業國家,如英國和法國還在極力的維持殖民地市場的控制也掠奪。通過殖民地市場釋放國內市場不足的情況;德國由於戰敗喪失外部市場,通過希特勒國家主義經濟和軍備擴張來刺激國內經濟,尋求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釋放空間,空間不足下實行外部軍事擴張;俄國十月革命後以社會主義經濟進行國家計劃主義經濟調節。

而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1930年胡佛簽署了臭名昭著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法案對超過2萬種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最高關稅比率接近60%,是美國百年來最高稅率。

當時美國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限制進口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然而事與願違,美國宣佈提高關稅之後,貿易伙伴們也毫不猶豫地採取了報復性關稅措施。從1929年到1933年,由於各國紛紛提高關稅,美國進口降低66%的同時,出口也降低了61%。這場世界貿易大戰打出了一個慘烈的後果:1929-1934年間,全球貿易規模萎縮了大約66%。美國本身也遭遇重創,GDP跌幅一度達30%,失業率達到20%以上。受貿易戰影響,全球範圍內均表現出貿易收縮的趨勢。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的出口同比增長率從1930年開始均轉為負增長,並且負增長的幅度高達-40%到-20%。全球進出口貿易額在1930年到1934年期間持續萎縮,跌幅一度高達40%。

到今天,不少歷史學家和經濟學校都認為《斯穆特霍利法案》帶來的貿易戰爭加深了美國大蕭條的困難程度。

由於國際貿易的關稅大戰進一步惡化了本已經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全球大蕭條。軍事化擴張轉移矛盾的德國實行了對外侵略,日本加快了殖民化中國的步伐。1934年,美國廢除《斯穆特霍利法案》。羅斯福總統上任後簽署了關稅互惠法案(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協同降低關稅。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矛盾不可化解,戰爭由此爆發。通過互惠法案,美國借二次大戰前夕各國的軍事物資需求,實現產能出清以及經濟進一步發展。美國是參戰前最大的贏家。

第六階段的貿易戰——美國控制下的戰後國際自由市場體系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戰後,美蘇兩霸,各成體系。美國製定的關稅互惠法案戰後衍生為由23個國家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也就是今天WTO的前身。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實現由金本位制向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轉變,這便是國際貿易體系結算的黃金貨幣——美元,這一體系便是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由於美國的經濟強勢地位,蘇聯雖然自稱體系,但是國際結算上仍然受制於美元。

然而,美國主導的貿易體系和貨幣體系依賴於美國經濟長期保持穩定增長,才能維持美元持續的定價能力和美國吞吐國際商品的消化力。戰後,各國恢復經濟,一定程度上急需進口美國的商品,對美國商品需求較大。但是,在各國經濟恢復後,隨著工業實力發展,國際貿易上的相對成本優勢發揮作用,美國產品的吸引力將不再持續。特別是當美國經濟走下坡路的時候,美國便會採取貿易限制措施來制約貿易伙伴,維持美國經濟的相對優勢和美元的定價能力。

如兩次石油危機期間,油價快速上漲。能源價格的上漲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狀態。一方面是通脹率不斷攀升,甚至超過10%;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速大幅下降,失業率也一度超過10%。而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濟恢復與發展,日本、德國等國家的製造業實力持續增強,國際貿易中對美國產品的需求相對減少,1970年後美國貿易逐漸轉向逆差。1977年開始,美國的貿易逆差從310億美元持續擴大到1987年的1595億美元,10年間規模擴大5倍。由於美國持續逆差,美元貶值,無法持續維持強有力的貨幣定價能力佈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在1971年由尼克松總統廢除了。

當時美國貿易逆差主要貢獻國是日本。從貿易逆差的分佈來看,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佔美國總貿易逆差規模的比重超過30%。同時,伴隨著60年代的經濟高增長,日本快速崛起挑戰了美國的霸權地位。因此,日本成為美國70-80年代貿易戰的主要對象。

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對所有進口物品加徵10%的臨時關稅,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隨後,美國分別在1975年、1984年、1986年和1988年先後出臺了關於貿易和稅法相關的多項法案。而301條款正是在這些法案中不斷被擴展,併成為美國發起貿易戰的利器。

除了針對所有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以外,美國和日本還就美日鉅額貿易逆差達成了多項雙邊協議。60-80年代,美國先後針對日本進口的紡織品、彩電、鋼鐵、汽車、半導體等商品領域發起貿易調查或提出爭議,通過不斷向日本政府施壓,限制上述日本產品對美國的出口數量。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到80年代中期,在達成了一系列貿易協定之後,美國發現逆差規模並未明顯縮減,於是開始在匯率方面施壓。1985年9月,美、德、法、英、日5國財長簽署了“廣場協議”,同意共同干預市場,矯正美元過高的問題。兩年間,美元指數貶值超過30%。廣場協議不久之後,日本陷入了長達二十餘年的經濟停滯。

第七階段的貿易戰——WTO體系下新的玩家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1995年1月1日,以美國主導的“關貿總協定”通過近半個世紀的運轉,並結合在之前一些列貿易爭端中達成的貿易協定,在多國共同推動的情況下改組成世界貿易組織——WTO。WTO 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會員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並消除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之後,美國在貿易摩擦上基本都是通過WTO來協調。

1978年,ZG改革開發,2001年加入WTO,隨著ZG加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改革開發前期建立起來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在進入WTO後,發揮了巨量的作用。

從重商主義到二戰前,國際貿易基本還是依靠堅船利炮做為後盾。大國在國際貿易中形成話語權,必然要求其在軍事上擁有絕對的領導力,或者在經濟總量上處於絕對的優勢。這一點無論是重商主義時期,還是一戰前的英國、二戰前後的美國。

20世紀初美國開始致力於建設基於規則的世界貿易秩序,特別是二戰後建立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為ZG在推行改革開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所以,WTO規則是經過近半個世紀貿易協商所建立一個相對公平的世界貿易體系。ZG巨大的人口紅利和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一旦進入到相對公平的遊戲規則中,就釋放了巨大的製造能力。只要開放,說生產和製造,便可以大規模組織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製造。從而給世界貢獻低價格的工業產品。

這個新的玩家一進場,只要它生產什麼,全球市場就會有相對應的產品出現產能過剩從而被ZG淘汰出局。

如進入21世紀初,一方面,美國GDP實際增長率從2000年初的5%以上一路下跌,到2001年末接近0%。ZG鋼鐵生產進入全球市場,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當時的美國小布什政府決定自2002年起對中國、法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28個國家和地區提出鋼鐵產品反傾銷起訴,並在2002年3月20日正式啟動“201條款”,對大部分進口鋼材徵收8%-30%的進口關稅,對14種鋼鐵產品實行進口限額。美國實施201條款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連鎖反應。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來自一些國家的鋼管實行反傾銷措施,徵收最高達53.1%的附加進口關稅。2003年,WTO裁決美國違規,隨後小布什取消相應的關稅政策。

ZG加入WTO後,以年均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維持了近10年,於2010年一躍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ZG對外貿易持續30年的雙順差(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佔據美國貿易逆差的60%以上,外匯儲備最高達到4萬億美元。如同歷史重演一般,ZM貿易爭端持續不斷。

一文看完500年貿易戰爭

由於ZG經濟的發展,美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不斷針對我國發起貿易爭端和反傾銷。特別是當美國出現經濟增長乏力、貧富結構惡化的時候,如2000年,2007年,以及當前國際貿易爭端。

但是從歷史經驗來看,貿易戰或者說貿易摩擦最終是損人害己的,嚴重的還將導致全球進入衰退引發更多的經濟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歷史的經驗也表明無論貿易戰引發的關稅大戰也好、戰爭也好,最終都是要坐下來協商以及各自的讓步與妥協。貿易戰的時間也不應該拉長,否則帶來的後果還將更加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