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人性的枷鎖》:該仰頭欣賞明月,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

你還記得幼時寫的作文《我的夢想》嗎?

近日,一個號稱史上最坦誠的小學生演講視頻刷屏網絡。視頻中的五年級小男孩,在家長和同學的注視下,發表了兩分多鐘的《我的夢想》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他直言不諱,宣稱:“我的夢想就是發財”。

網友們紛紛表示,想親切地撫摸那孩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小屁孩,好好讀你的書去,你那個狗屁理想,叔叔阿姨們一把年紀都沒有實現!”

如今早已不是人人以能成為科學家為理想的時代。普通人的工資水平越來越難以跟上一線城市房價的漲幅。曾經像水晶一樣晶瑩的理想,在殘酷的現實中碎成了一地玻璃渣。

那麼,作為在理想與現實中夾縫生存的年輕人,我們究竟是要仰著脖頸兒欣賞黑暗中的明月,還是要低下頭顱撿起路旁隱藏的一枚六便士硬幣?

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一書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發。

豆瓣9.2《人性的枷鎖》:該仰頭欣賞明月,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

\u0010

《人性的枷鎖》是一本典型的英國式成長小說。它將帶我們領略英國病弱少年的成長之旅,教我們如何與理想和平共處。

這本書的作者毛姆,自稱“一流的二流作家”。他性格毒舌,目光敏銳,擅長從市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挖掘人性深處的貧瘠之處。他冷酷,卻不冷漠,常常在苦難中用溫暖的筆觸,給主人公的生活增添一絲希望的光芒。

本書作為毛姆本人的半自傳體小說,秉持了他一貫深刻而又不失溫度的寫作風格。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書中剖析了一個年輕人追尋理想的心路路程,強調了奮鬥的意義,弘揚了善良、勇氣等高貴品質。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西里爾·柯諾利認為,《人性的枷鎖》毫無疑問當被列入“現代文學運動鉅著一百種”。

《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菲利普幼年喪失雙親,從小寄宿在做牧師的伯父家中。因為坎坷的身世和先天跛腳的頑疾,菲利普在學校難以融入集體。為了尋求解脫,他放棄了考取神學院的機會,執意去海德堡讀書,並在那裡認識了生命中第一個異性。離開德國後,他去倫敦做了一年的會計學徒,在期間發現自己更向往藝術的生活,於是他前往巴黎學習藝術。

結果現實殘酷地表明,他不適合藝術,於是他進入醫學院,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醫生。

在醫學院期間,他認識了米爾德里德,一個美貌而無知的餐廳女侍應,開啟了自己無望而失控的單戀。最終,在好朋友的關愛下,他擺脫了宗教束縛,放棄了迷茫的理想追求,迎來自己人生嶄新的篇章。

《人性的枷鎖》著重描寫菲利普如何在現實的桎梏之中,擺脫宗教束縛和小市民思想,尋求到人生的真諦。


豆瓣9.2《人性的枷鎖》:該仰頭欣賞明月,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


菲利普前期的人生經歷相當曲折。幸運的是,故事的最終,主人公菲利普終於與撕裂的理想妥協,找到心靈歸宿,得到安穩溫暖的生活。

故事雖然發生在上個世紀的英國,對我們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仍然有不同尋常的指導意義。現代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面對高額房價,有個問題橫亙在我們目前:該仰起脖頸欣賞明月,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硬幣?

書中通過兩個菲利普不同階段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成長的奧義:

  • 1懵懂少年:苦難能磨練一個人的品性

成長的初期,菲利普的經歷可以說是不幸,令人同情的。但就像歐陽修曾說過的,窮當志益堅。在這一部分,我們要從菲利普身上,學習到成長的奧義:苦難能磨練一個人的品性。

菲利普幼年喪失雙親,從小寄宿在做牧師的伯父家中。伯父為人既挑剔又死板,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完全沒有考慮到家中有個需要關懷的小孩子。菲利普於是獨自在家玩積木,伯父卻聲稱在隔壁房間受到了干擾,並且禁止菲利普玩遊戲。

伯母見菲利普可憐,帶著他閱讀牧師家中的圖畫書,以分散他的精力。從此,小小年紀的菲利普愛上閱讀,開始長時間地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裡。

菲利普竟因此意外獲得這個世界上最安全最溫暖的避難所,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心智,遠離生活種種悽苦之事的地方。

閱讀對菲利普來說,究竟有什麼用呢?讀了再多書,年幼的菲利普依舊是一個失去雙親,寄人籬下,還帶有身體殘疾的小男孩。但是,在這樣壓抑和不幸的生活裡,菲利普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將思緒寄託在書中光怪陸離的想象中,將目光,放在更廣闊的天地。

莎士比亞說,苦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

沒有誰的成長能一直一帆風順。

那些經歷過的苦難,會使我們越來越堅強,將人性中的閃光之處,打磨得越發錚亮。


豆瓣9.2《人性的枷鎖》:該仰頭欣賞明月,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


  • 2初入職場:選理想的職業,還是適合的職業

菲利普最開始是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的。伯父認為會計師是少有的正經工作,便安排他去倫敦做會計學徒。在枯燥的工作中,菲利普發現比起乏味的數字,他更向往藝術生活。於是不顧伯父的反對,菲利普奔赴巴黎,去圓自己心中的畫家夢。

然而,在巴黎,最不缺的就是心懷夢想的準藝術家了。初期的藝術激情已經褪去,菲利普不得不承認,他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天賦異稟,他開始偷偷懷疑自己的選擇。

對於幻想中的藝術殿堂,菲利普內心還在猶豫和掙扎。此時,女同學範寧的死,就像黑夜中淒厲的哀鳴,使他幡然醒悟。

範寧是個固執,陰沉的姑娘,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孤身來到巴黎學畫畫。囊中羞澀的她,一天只能吃一瓶牛奶和一塊麵包。脫產學畫的她,最終連學畫的費用都付不起。餓了太久的她,選擇將自己吊死。

範寧的結局令菲利普很是唏噓。菲利普知道,沒有人比範寧更努力,沒有人比她更虔誠,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巴黎有太多像範寧這樣的人,堅持幾十年,卻總是和一舉成名的機會擦身而過,最後只能終日借酒消愁,不得善終。

範寧的死將菲利普不切實際的幻想全部打碎。菲利普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天賦有限,終其一生也只能最多成為一個二流作家。他艱難地放棄了畫家的理想,選擇進入醫學院,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醫生。

理想固然美好,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們起碼要能負擔起自己的基本生活,能維持自己的尊嚴,有足夠的時間不受打擾地工作,能不靠他人獨立生活。


《人性的枷鎖》作為傳統的英國式成長小說,達到了一定的公眾教育意義。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書中剖析了一個年輕人追尋理想的心路路程,強調了奮鬥的意義,弘揚了善良、勇氣等高貴品質。

屈原曾詠歎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性的枷鎖》講的也是一個少年人追尋理想的過程。他和我們的大多數一樣,家庭出身並不太好,只能靠自己奮鬥;一開始沒有自己的目標,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追尋的夢想過於虛無縹緲,不切實際,只能在現實和理想中掙扎求生。

本質上,《人性的枷鎖》中的主人公,到最後都沒有過上普通意義上成功的生活。令人動容的,正是本書傳遞的精神:即使身處黑暗之處,在低頭撿起六便士之時,也要抬頭看看自己的天上,明月依舊。


END-

月亮還是六便士,你對此又是怎樣選擇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