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在北京西側的蔚縣有一個古鎮,

因存在一個常年保持16攝氏度恆溫的泉眼,因此被稱為暖泉鎮。

暖泉古鎮在戰國時期就吸引了人們來此建村設寨,

暖泉書院的逢源池就是它最大的出水口,現在還依然有泉水湧出。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歷史上,暖泉是向西到黃土高原,向東到京津地區的重要通道,

有著商貿重鎮和軍事要塞的雙重身份。

現在,南北大門通道留下的車轍印,可以看出當時的商業繁榮,

連這種石頭道路都壓出了痕跡。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所以這裡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但,老打仗這事兒誰也受不了,

所以暖泉村寨就修建成了具備軍事防禦功能的堡壘狀。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暖泉古鎮在元朝時期建鎮,

明清時期發展為“三堡、六巷、十八莊”,

北官堡、西古堡中小堡歷史相對久遠。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西古堡是“三堡”之一,俗稱“寨堡”,

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在明末清初進行了擴建和續建。

因為戰火,村寨周圍建起了防禦功能的城牆,

明代中葉嘉靖年間,初建時僅有一南門(明代不建北門),

清初順治年間新建北門,並在南北門增建兩座甕城。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古堡內現存古風建築院落180座,雖然歷經風雨滄桑,但風采依舊。

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打樹花起源於北官堡,

幾百年來北官堡的堡牆就是打樹花的唯一活動場地。

明朝崇禎八年的蔚州志記載“有節慶時放火樹以慶太平”。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相傳是翻砂廠的工人們發明了這個打樹花的活動,

因為明朝的軍事需要,暖泉的鑄鐵翻砂廠格外多。

工人們鑄鐵的時候發現,鐵水濺到地上的火花非常的好看。

藝人們嘗試把鐵水甩到牆上,打樹花從此興起。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打樹花的藝人分為掌爐和掌勺,

也就是融化鐵塊和拋灑鐵水的兩個工種。

而打樹花使用的勺子是柳木勺,

柳樹是暖泉最常見的樹木,且常長於水邊,人們取水能克火之意。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幾百年的經驗累積,柳木勺大小以及形成固定規格,

一勺可以盛3公斤左右的鐵水。

木勺還要經過特殊的溶液浸泡,

保證接觸鐵水的時候不會馬上著火點燃。

打樹花之前,還要將木勺烤乾,

避免木勺裡的水分與高溫鐵水接觸時飛濺。

打樹花藝人表演前,都會食用一種黃糕,

是本地黍米磨成面做成的糕,好做不復雜,抗餓。

藝人在打樹花時,頭戴草帽,身穿羊毛襖,腿掛帆布毯。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掌勺藝人在盛鐵水的時候要在上面撇著盛,

不能直接將勺子插入鐵水,會順著勺子飛濺出來。

一般一場打樹花表演需要12鍋鐵水左右,大概600公斤的鐵。

從古至今,打樹花的鐵都是平時蒐集來的廢鐵,

與上好的焦炭以一定比例混合加熱,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達到鐵的熔點。

在過去,富人放煙花,窮人就收集廢鐵,打樹花。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雖然暖泉的軍事功能消失了,但是打樹花活動保留了下來。

每年元宵節這裡都會打樹花,

寄託人們期盼天下太平,祈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當然,現在已經是一項遊覽項目了,

村裡會時不時有人攬客,兜售晚上表演的門票。

所以基本每晚都會有表演,尤其是旅行旺季。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千年古堡因泉水得名,古代曾是商貿重地和軍事要塞,打樹花源於此


南甕城尤其的美,能夠體現北方古鎮的那種硬朗之風,

可惜的是村裡很多老建築都坍塌了,

希望能夠好好修繕,保護好這座非常有特色的古城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