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週末的時候,我在家觀看了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剛開始看到這個片名的時候,我僅僅只是把它當成一部搞笑的喜劇片,想要來娛樂一下。然而,當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才發現這部片子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搞笑,更在於它所展示出來的深刻的教育意義。

《三傻大鬧寶萊塢》告訴我們:打破固化才能更好地對孩子做到"因材施教"。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喜劇片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吧!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的育兒經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印度的一部電影,在豆瓣上具有9.2的評分,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評。許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備受鼓舞和觸動。這不僅僅是一部喜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片子。

當《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片子剛開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一開始認為這就是一部無厘頭的搞笑片,但是當他們看完之後才發現這部片子的不同尋常之處。劇名中的三傻大鬧的並不是電影的好萊塢劇場,而是一所校風極其嚴格的印度大學。劇中的主人公分別是

Rancho,Farhan和Raju,他們不但是室友也是要好的朋友,但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但他們一直互相鼓勵,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最終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取得豐碩的成果。

Rancho是學校老師眼裡"壞學生",當學校裡的所有人都乖乖地遵守學校制定的嚴格"規矩",所做的一切都只為了應付考試時,只有Rancho與眾不同,不走尋常路。他熱愛工程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喜歡採用老師所傳授的死記硬背的辦法,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解並懂得將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他敢於在課堂上公然的頂撞老師,質疑甚至是批評學校呆板的教學模式。在平時生活中,他常常鼓勵自己的好朋友,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堅持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Farhan是一個特別看重友誼的人,他視攝影如生命一般,但是父親省吃儉用地供他上大學,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所以他只好被迫到工程學院上學,學習自己一點都不感興趣的專業。而正是因為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足夠的興趣,所以無論他付出了多少的努力,都依舊是全班倒數第一的那個人。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Raju喜歡工程學,但是他和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一樣,由於家境貧窮,所以對於他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按傳統的辦法,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通過努力學習拿到學位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後賺錢養家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由於養家的巨大壓力,讓他喪失了自信,成天依靠著神的庇護。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劇中的"三傻"也分別代表著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形象,很多人就像Farhan或者Raju一樣,安於現狀而不敢打破固化的思想。在現代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為了追求名利而逼迫自己一步步地做出巨大的努力或者是選擇放棄自己所喜歡的事物以及自己的夢想。就如同劇中的校長所言

"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在這個社會競爭激烈的時代,很多人都過於追求名利而忘記了自己的初心。這種急功近利的浪潮也慢慢地滲入到校園的教育中,學校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讓孩子所學的知識只停留在課本上,而無法真正的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死書","書呆子"。

劇中講到對"機器"的定義時,Rancho用極其簡潔的語言總結了機器的概念,但卻遭到了教授的否認,因為在教授的教育理念中,只有完完全全地按照課本的描述來定義"機器"才是最完美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順順利利地通過考試,取得高分的成績。設想,如果一切都按照課本所描述的,不容許有任何的差錯和創新的話,在這種完完全全的"填鴨式"教育體制下學習,工程師如何進一步創新,研究出更加新奇地東西呢?想必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未來的工程師只懂得不斷地重複,複製先前的創造罷了。

在"應試教育"或者是"填鴨式教育"體制下,學生慢慢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待問題的解決方法只懂得用慣性的思維去思考,而不懂得靈活變通

正如在劇中,當Rancho在黑板上隨意寫出了兩個單詞,讓全班的同學用30秒的時間在書中找到這兩個詞的含義。由於受到傳統死記硬背教育理念的影響,所有人包括教授都開始不斷地翻書尋找這兩個詞的意思,結果當然是不明而喻的。當Rancho問到:"你們是否對這些知識感興趣,是否真的對這些未知的知識感到好奇?"所有的人都無言以對,大部分的人包括校長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只懂得一味地投入,而沒有從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出發。

想要學好每一樣東西,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當你打從心底熱愛這件事的時候,你就會不斷地深入理解和研究,而不是隻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Rancho最終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科學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心中的那份興趣和熱愛,以及靈活的學習方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放眼於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都是處於被迫學習的狀態中,父母或者老師也不斷地給孩子壓迫,不知覺覺中對孩子實行"填鴨式的教育",而沒有真正從孩子實際情況出發,沒有對孩子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只停留在表面的學習,最終也是無法獲得好的成效的。父母要學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學會打破傳統固化的思想,給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學得更好。

打破固化思想,給孩子真正的"因材施教"

1、避免盲目跟風,善用個性化教育

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願下,竭盡腦汁的想要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父母過度的盲目跟風教育,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優勢所在。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採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打破傳統固化的思想,善用個性化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所謂的個性化教育是指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興趣,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 為孩子制定一個量身定做的教育方案,使教育更高效。

美國教育部曾提出個性化教育,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需求對他們進行優化教育,極大地挖掘並發展孩子獨特的優勢能力,引導孩子將知識和日常生活相結合,真正讓孩子懂得學以致用。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2、善於發現孩子的真正興趣所在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父母要學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來引導孩子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興趣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指引下,能夠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和熱情。

然而,有一些傳統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興趣,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 給孩子制定學習計劃,還一直坦言為這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真正的對孩子好,是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詢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要對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以此進行因勢誘導,讓孩子更加樂於學習,學有所成。

3、因材施教要有耐心,切勿急於求成

在這個功利性強的社會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過於急躁,總是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縱觀生活,很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學得快一點,學得多一點,就開始干涉孩子的生活,凡事都要為孩子準備好,打理好,導致孩子慢慢喪失獨立性。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要學會保持耐心,切勿揠苗助長。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定律叫做"二八定律",在孩子的人生中,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父母只需要扮演陪伴者的角色。在生活中,父母要做的只有20%,剩下的80%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完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更獨立更自主。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