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東汾自然村西南側,2005年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汾五帝廟

五帝廟位置地圖

東汾五帝廟

三開間懸山頂重簷結構的門坊,讓人肅然起敬。


東汾五帝廟

進入大殿前的拱橋,兩邊榕樹護衛,欲發莊嚴肅穆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始建於東汾村後的紫璜山青峰巖,元代兵毀,明初遷建於紫璜山南面嵐亭,清初截界廟又廢,康熙三十八年(1699)廟重建於今址,近代重修。主祀青、赤、白、黑、黃五色五帝五方之神,是福建省最早的一座五帝廟。在福建、臺灣及東南亞等地有諸多分靈,是臺灣民間200多座五帝廟的信眾奉為五帝祖廟。自古以來,每年正月廟會、五月誕辰節時莆田、仙遊、惠安三縣五帝信徒都要親臨祖廟,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臺灣信徒多次組團前來謁祖,五帝祖廟不僅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地,也成為構築閩臺友誼的橋樑。

東汾五帝廟

五帝廟牌坊及拜亭,為懸山頂重簷結構,頂級較高。

廟前大坪右側存一隻唐代石獅。

東汾五帝廟

柱體式的前方後圓的立獅,黃褐色花崗石全雕,高1.8米,寬0.6米,長0.8米,兩噸多重,是莆田最早的大石獅

東汾五帝廟

立獅造型確實是與眾不同,別拘一格。

東汾五帝廟

為保護文物唐獅而建立的唐獅亭,即美觀又起保護作用,同時也可作為乘涼避雨之用,真的是匠心獨具。


東汾五帝廟

廟前左側仙言亭內的碑刻碑文為呂洞賓撰寫《五帝經》序文


東汾五帝廟

鑲嵌於牆中的一通清代碑刻


東汾五帝廟

歇山頂重簷結構的龍呤亭,亭中龍呤兩字為福建省書法家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部編輯


東汾五帝廟

同樣歇山頂重簷結構的鳳囀亭。中間柱聯“帝壘大怲兊三界,天樂高張會百神”


東汾五帝廟

龍呤亭內的東汾五帝祖廟記及柱上聯”憫世三清護莆海“


東汾五帝廟

龍呤亭內的東汾五帝祖廟記及柱下聯”保安五帝鎮汾山“


東汾五帝廟

龍呤亭為歇山頂三層簷結構


東汾五帝廟

前殿西側門”西望瑤池“


東汾五帝廟

前殿東側門”東來紫氣“


東汾五帝廟

敝開式的前殿


廟宇坐北朝南,通面闊18.5米,通進深38.5米,佔地面積4636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中埕、大埕、左右鐘鼓樓、拜亭、前殿、中殿和後殿組成,殿之間隔以天井。

東汾五帝廟

前殿

正殿面闊3間加左右平房,進深4間,明間抬梁減中柱木構架,懸山頂,土木結構,為清初原構。神龕及雀替、柁墩等構件,均為精美的漆金木雕。柱礎為明、清構件。

東汾五帝廟

寬敞明亮的前殿,保持清初結構,立柱上鐫刻有清代秀才寫的四幅楹聯

東汾五帝廟

前殿牌匾


前簷額上掛漆金字"皇建極"豎匾,神龕上自左至右為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五帝神像。中央黃帝為三隻眼,著黃袍,戴冕旒。殿左側祀文昌帝君、田公元帥,右側祀楊公太師、匡阜先生,中央左、右龕前的神案上另祀其他神祇。與大埕相連的故事亭為十四柱透空亭子,保存清代的石柱聯。廟中尚保存清代鑾椅底座,方形座燈、透雕果盒、方形饌盒、木刻龍燭、金漆浮雕大牌、金漆浮雕木屏風、透雕花擔、金漆木刻龍頭杖、明清瓷爐和銅爐、明末和清初的畫軸以及明清經冊、籤板等文物。

東汾五帝廟

金碧輝煌的前殿大門,上書“正極莊嚴”四個大字,陳宗良博士書寫。門為三開間,中置柵欄,顯得格外莊嚴。

東汾五帝廟

前殿上高懸新加坡華僑陳宗良書寫的”河清海宴“四字牌匾

東汾五帝廟

前殿正極殿


東汾五帝廟

中殿雕樑畫棟,圓柱抬梁。


東汾五帝廟

屋頂斗拱及抬梁精雕細作,極具觀賞價值。


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

晨鐘警示世人不可作惡。


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

皇宮格式

東汾村境內的東汾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人類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在這裡生活。在東汾山即紫璜山腳延伸的小山丘上還發掘到隋大業三年的磚塊。1956年在東汾樹頂發掘到一處一千多年的北宋瓷窯址,窯址前即是後港港口。

關於五帝信仰:

五帝信仰,即指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黃帝五尊神祗的信仰,其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分掌東、西、南、北、中。據東汾五帝廟珍藏明版的《五帝經》記載,五帝即天仙五皇大帝,是元始天尊的屬神,被封為天仙教教主,拜洞淵天尊為師,住在天仙府。五帝大慈大悲,為拯救世人,到靈山參佛,求取《金剛經》;往玉京天宮,求取《道德經》;赴東魯,求取《孝經》。取三經之精華,著成五卷寶經,下方傳教,教化眾生。

五帝信仰,是中國人金、木、水、火、土"五行"觀念的延伸與信仰異化。據統計,全球以"五帝"為奉祀主神的廟宇,高達1000多座,主要分佈在福建、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其中始建於唐代的莆田東進村的東汾五帝廟歷史最久,被臺灣信眾公認為世界華人"五帝"信仰的祖廟所在地。

始建於唐代的莆田東進村的東汾五帝廟歷史最久,被臺灣信眾公認為世界華人"五帝"信仰的祖廟所在地。

東汾五帝廟在正月二十日慶元宵郊遊繞境和五月初五端午節最為熱鬧。端午節演戲九天,裱造龍舟鳳船,頗有紙船明燭照天燒的盛大節慶氣氛。

皂隸舞現為莆田市非遺項目,由皂隸、旗牌官、八班和樂隊組成。皂隸八人,臉戴面具,青面獠牙,口吐帶誇張的紅紅的大舌頭,頭上插著彩色的紙條,身著黑衣紅褲,腰繫紅布帶,手持竹棍,腿扎綁帶,足登草鞋。旗牌官一人,頭戴呢質禮帽,身穿長衫馬褂。八班八人,頭戴藤製高帽,身穿黑衣紅褲,手持水火棍。樂隊六人,樂器有大鑼、嗩叭、小鼓、韻鑼、沙鑼、鈸和嗩吶。其源自於莆田民間行儺活動中的儺舞,原本是遠古時代人們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通過儺戲、儺歌、儺舞來驅除瘟疫,除病消災。後經過歷代演化,已變成了如今的迎神接駕的儀仗和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東汾五帝廟的皂隸舞表演由"請牌"、"開道"、"收牌"三個部分組成。開場時,旗牌官立於表演區,四個"皂隸"和"八班"分列兩側,呈八字隊形。當旗牌官揮動令旗,高喊"開路"時,"請牌"開始,首先由裡面皂隸離開隊列,把燭牌請出,在大鑼、嗩叭的伴奏下,把燭牌放在地上,牌的正面亮出"進香"二字,然後跳回原位。接著,旗牌官雙揮動令旗,高喊"威乎乎",眾齊聲呼應,這時紅面皂隸重複黑麵皂隸的動作,獨舞向前,把燭牌轉換方位,亮出"參謁"二字。至此,"請牌"完畢。當旗牌官再次揮動令旗,高喊"威乎乎"時,進行"開道"。眾皂隸齊聲呼應,並舞起皂隸擺,按隊列左右舞動,開道向前,直至燭牌前,才轉身小跑返回原地。最後,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傳令"收牌",這時綠面皂隸獨舞向前將燭牌收回原處,舞蹈至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