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何以為家》是根據男主人公贊恩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電影由黎巴嫩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納迪·拉巴基、Zain Alrafeea聯合主演。該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於2018年5月17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很多人都說影片中的小男孩贊恩演技很好,但是卻不知道這些事都是真實發生在他身上的。贊恩並不是真正的演員,而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導演為了讓觀眾意識到故事的真實性,選擇了親身經歷這一切的演員,贊恩就是導演在貧民窟發現的。

都說有父母的地方就有了家,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愛,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挫折、困難,家裡永遠有人在等著你。但是在影片中也讓我們看到了最不負責任的父母,贊恩的母親給了他生命,但是卻只生不養,甚至把孩子當作賺錢的機器。

12歲的贊恩是家裡的長子,家裡貧窮,兄弟姐妹很多,經歷的磨難不計其數。影片開頭就講述了男孩贊恩起訴父母,原因是他們生了我卻沒有能力撫養。父母因為沒有身份證無法出去打工,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但還是一直在生,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贊恩承擔起了家裡的重擔。

這個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描述了世界上最真實的一幕幕,世界上還有很多像贊恩這樣的孩子,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贊恩一樣成熟善良。

在可憐贊恩的同時,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01.人的一切活動是否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是為了使自己過得更好,還是使他人更好?人的一切活動是否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

阿薩德是一個雜貨店的店主,對贊恩妹妹十分愛慕,經常給妹妹一些方便麵和甘草,妹妹天真的認為這個人是真的對他好,但是卻不知道這些東西會使她更加成熟。

贊恩的11歲妹妹已經到了來月經的時期,被媽媽發現之後,阿薩德用幾隻雞娶走了妹妹。在媽媽的眼裡,來月經意味著可以生孩子,可以賣給別人當老婆了。

她的朋友艾麗婭,母親發現她來姨媽,就把她關起來了,然後家裡來了一個混蛋,把她帶走了。當時的社會,女孩子沒有任何的地位,更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只有追求個人利益才是人類惟一理性的行為。

理性選擇理論表達的是個人有目的的行動和所達到的結果之間的關係。其中包含一個假設: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贊恩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了自己的兒女,令人心痛。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在贊恩的眼裡,父親和母親就是眼裡只有利益卻沒有親情的壞蛋。在贊恩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孩子是否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是看到別的孩子上學,學校會發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家裡需要的。

贊恩的父母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他們單方面的認為孩子需要更好的生活,但是卻不瞭解孩子的心理。孩子只是需要一個家,一個不需要很富有的家,一家人團團圓圓,即使生活很艱難但是也很幸福。

贊恩在離家出走之後遇到了黑人女工拉希爾 ,生活也十分艱難,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上班都帶著自己的兒子,生活窘迫,是一個黑戶,隨時面臨被抓的危險。但是從來沒有因為利益而賣掉自己的兒子,始終在艱難的生活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是拉希爾作為一個母親,她將自己的利益排在後面,拼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孩子。

中國有句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父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最高的位置,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親生女兒。也有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犧牲一切。我們並不能說誰對誰錯,只是他們的思想不同。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02.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和惡

很多人認為贊恩的父母很壞,但是從其他的角度來說,或許未必如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無從知曉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始終用自己的思想評價別人。

我們不能把錯怪罪在父母身上,在法庭上,贊恩的母親說"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有什麼資格評判我。"贊恩的母親也有自己的逼不得已,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他們的想法並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他們的經歷中、觀念中、思想中逐漸形成的。

為了生活,為了生存,只能忍痛賣掉自己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之處,將妹妹賣人後妹妹由於生孩子而死去,作為父母也很痛苦,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不心疼。

生活在落後貧窮的國家,每個人都想和普通人一樣,過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但是命運逼迫著他們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孩子,他們是無法通過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的受害者。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每個人出生都是一張白紙,生活的環境就決定了他們會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影片中,贊恩在離家出走後,在路邊無家可歸,即使很餓也沒有接受別人的施捨。但是在和拉希爾的兒子相依為命時,可以為了孩子去搶別人的東西。

贊恩為了生存將孩子賣給了阿斯普羅,我們不能說贊恩是為了自己而出賣了阿希爾,他知道孩子和他在一起生活很難,可能會被餓死,賣出去可能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尊老愛幼,在公交車上要給老人孕婦讓座,這是我們的權力,但那並不是我們的義務。我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思想就判定對錯,所有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贊恩在聽到妹妹去世的消息後,猶如晴天霹靂,為無法保護妹妹而痛苦,更痛恨那個佔有了妹妹的妹夫阿薩德。贊恩立馬趕到阿薩德的雜貨店,將阿薩德用刀砍傷,因此進了監獄,被判了刑。

很多人說,12歲的孩子就進了監獄,肯定是一個壞人,也有人說他為妹妹出了口氣,是好樣的。但是我們並不能說他做錯了,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妹妹。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對一個人的舉動做片面的評價。12歲的孩子正是心理成熟的階段,心理學研究表示任何行為都是學習模仿的結果。

贊恩的父親和母親經常對贊恩又打又罵,年少的贊恩承受了不和睦的家庭關係,這是導致暴力發生的根本原因,對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他的潛意識中暴力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之處,我們不能憑藉對他人的一點點了解就輕易的給別人貼標籤。我們對善與惡的判定都是基於表面的,不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堅守本心。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03.社會才是造成悲劇的最主要原因

  • 百姓是戰爭的受害者

戰爭是為了爭奪資源,但對老百姓的影響是巨大的。戰爭使他們無家可歸,失去親人,社會動盪不安。影片的背景是敘利亞戰爭,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街邊的人們目光呆滯,很多人難逃被殺害的命運。

戰爭對弱小的國家帶來的是致命的傷害,擾亂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很多生活設施都被毀壞,給百姓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無法彌補。

  • 國家的落後造成民族的悲哀

黎巴嫩的教育落後,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很多人沒有工作,生活質量低,經濟發展落後,一個落後的國家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悲哀。

在這裡的每一個人眼裡無光,時刻等待著被命運安排。很多家庭依靠女孩子來賣錢,而男孩子來打工。每個家庭都可以自由的生孩子,但是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國家更無法保護他們。

《何以為家》:從人性黑暗中尋找一絲光亮,善良是底色

中國的過去也是十分落後,晚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經濟落後,在戰爭時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但是我們沒有始終保持現狀,開始了救國運動。每一箇中華兒女都堅定自己的信念,拯救自己的國家。

總結:社會上還有很多類似贊恩這樣的孩子,他們飽受著社會的折磨,我們慶幸我們生活在更加美好的時代,更加懂得祖國強大的重要性。

即使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遭受著生活的摧殘,但還要始終堅守本心。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好運會降臨到你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