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家湾赶集记(外二篇)

虎家湾是虎洞镇政府所在地,外面知道的人不多,但能知道虎洞的,也便就知道虎家湾了。

虎家湾每旬三集,由来已久。赶集是方圆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之事,他们或为商品交易,或为访亲会友,或为获取信息,也有无事闲逛图个热闹的。总而言之,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赶集。

集市就在一条不大宽阔的街道上。集日,小商小贩常常天不亮就抢占摊位,谁来得早,谁就占了有利位置,或插几个杆儿,用一条绳子绷出一个半圆,或用搬来的几块砖头垒成一个模样,或者将货车直接停放在那里占了地盘。当赶集的人们陆陆续续到来时,街道两旁的什物摊子已经摆得满满的。

早年行路难,赶集的人们靠毛驴和两条腿走路。如今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是清一色的车辆。农用车载着出售的牲畜、农副产品,生活富裕的人家开着小汽车,更多的人是骑摩托车,户户至少有一辆,出门方便而快捷。清晨,村村寨寨赶集车辆的隆鸣声响彻山谷,沿着条条蜿蜒的乡间小路出发,汇入平川大道,形成滚滚车流,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朝着集市涌来。

中午时分,集市“圆”了,整个街道成了人的洪流,人挤人,身挨身,走在其中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叶小舟随波流动,人们互相吼着、喊着问候,各种声音响成一片,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这时你会感到,人们都是匆忙的、紧迫的,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哪怕挤得一身臭汗,或者踏丢了鞋,或者被小偷摸了钱包,骂上几句,也就心情痛快了。

赶集的人们目的和关注点有所不同。年纪大的人跟集盼望能遇上几个熟人亲戚,在闹哄哄的世界寻一块空地,抽烟谝闲传。或者下馆子,打二两白酒,切一盘猪耳朵,要两碗清汤羊肉,一边吃喝,一边拉家常,酒足饭饱也就心安理得了。对于中年人来说,赶集要办的事就很多,因为他们是家里的掌柜的,从家庭的油盐酱醋、蔬菜水果、种庄稼的良种化肥、生产工具、一家老小的鞋袜衣帽等都得通盘考虑,细细划算,在各个门市部、摊点挑来捡去,选择购买。年轻人希望在集市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看有没有意中的姑娘,想方设法接近,托熟人日后给自己说个媳妇。准备结婚的一对对青年男女提前约定相会,忙着挑选嫁妆衣服,金银首饰,耳坠项链,化妆用品,完了到照相馆拍一张结婚彩照。小孩盼集日比盼吃奶还要急切,他们的目的明确,一图看热闹,二图买玩具和好吃的,只要看中的东西,拉着大人的手一步也不离开,闹着哭着非要买下不可。

所有摊点货物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生意买卖景象万千。家用电器需求的人多,兜里有的是钱,不买便罢,要买就买品牌的,多掏几个钱无所谓。成衣摊点围着的女人最多,一件衣服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反复试穿,捡款式新颖,上档次的买下。个别看病卖药的游医在人群中摆个地摊,放几样“名贵”中药材,问津上当的人却不多,热闹而又土气的是牲畜市场,交易点设在街后的一片空地上,市场内尘土飞扬,各地客商云集在这里,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看中想买的羊畜,双方的手藏在衣襟下捏指头协商价钱,差距大说不到一起的,请牙行出面,掰开牲畜嘴看看牙齿,摸摸膘壮,以行家的姿态道一声公平价,双方如果接受,买卖成交,从中抽点服务费,各方皆大欢喜。蔬菜水果市场最吵闹,摊前架着一个喇叭,价钱提前录了音,不停的循环播放,买卖起来价格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几个辣子,要么几根葱,将要收摊时,一般都会降价出售,不再用称称了,而是喊一声卖堆堆,相比便宜了许多,瞬间销售一空。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

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外面客商一辆辆满载羊畜山货的车辆驶离市场,他们连夜要赶往明天另一个集日的地方。当地赶集的山民带着采购的大包小包货物,怀着喜悦的心情,踏着晚霞,返回家园。这一天集市也就彻底结束了,要看这红火热闹的场面,只能等下一个集日了。

羊肉荞面饸饹

我可以绝不夸张地说,羊肉荞面饸饹对于许多环县人,亦如保健品,一勺羊汤、一碗荞面,吃出精血气力,吃出健壮身体。即使一年到头天天以此为食,也绝不腻烦。他们几乎认为,所谓幸福生活,那完全是其他方面的事情,至于饮食,只要有一碗羊肉荞面饸饹,则美活得无人可比了。

乡下人厚道,凡红白喜事,羊肉荞面饸饹必不可少。作为待客的“头道”,习惯不叫吃,而称之“喝汤”。汤锅一般提前搭起,几天不倒,客人随到随吃,几碗饸饹面稀溜稀溜下肚,满头热汗,鼻耳畅通,浑身舒服。当主人把大家请到宴席桌上,望着山珍海味皱眉,好像那七碟子八大碗是前世的冤家,很少动筷子了。有位外地朋友首次作客环县,品尝羊肉荞面饸饹后大惑不解,问道:哪来的小麦面粉如此白、精,口味好。介绍后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当地特产荞面,以前听说这山沟叫苦,没想到还有这等美食。

羊肉荞面饸饹做法看似容易,而达到其味却非一般人所能。我熟悉一对农村夫妇,做羊肉荞面饸饹是他们的拿手绝活,常为乡邻过事代劳帮忙,男人合面,女人炼臊子炒汤,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其将做法告之与我。

炼臊子:羊肉、大山羊肉、新鲜剔骨肉。切成指甲盖大的小块,先入开水锅稍煮,捞出,后下锅以羊油爆炒,辅食盐、姜沫、花椒粉、辣面为料,文火炖,水干肉烂,嗅之香气喷鼻,出锅盛于盆中凝固,肉坨如冰镇雪糕。臊子还得搭配萝卜提味,切如同臊子旦小块,开水略煮,捞出,与臊子拌和再炒,补充放调料加味,谓之干“爦”羊肉臊子,浇入骨汤烹调,便是臊子羊腥汤。

熬骨汤:将羊骨(带少许肉)剁碎,置于清水锅里,大火炖煮,待沸腾泛起浮沫捞出,另换水炖煮,放食盐、鲜姜、白萝卜、干辣椒、葱段、草果、香叶、地艽(当地一种野生药材),武火炖溢,后以文火炖之。要炖很长时间,一般放在晚上,炖之一夜,调料与骨髓溶入汤中,腥膻异味全除,次日一早揭锅,满屋醇香,一锅浓浓的奶白色的骨汤便熬好了。

合面:上等荞粉,当年产最佳。宜手工操作,加少许白面,碱合水、水合面。合面者只需一人,备一擀杖、一瓷盆、一瓢温水。一次合两三碗面粉,一手点滴浇水,一手用擀面杖划圆圈顺搅,瞬间成絮、成团,缠在擀杖上,好了,取之填入压面床子,滚水下锅莲花般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合面须下苦力,使劲搅,越搅越精,直至大汗淋淋。有两忌:一忌水一次倒入面中;二忌来回搅拌,否则“走水”,不精,没有味道。别小看一人操作,即是待三五百客人也不误时。

羊肉荞面饸饹吃法依据各人口味,喜干食者,捞一碗干面,挖几调羹臊子,调上油泼辣子、酱醋,放一撮葱花香菜,味道特别鲜美。痴迷羊汤者,一碗汤面连吃带喝,回味无穷。羊汤温性,最为滋补,尤其适合冬天这个季节。

我发现,时下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城里人对荞麦这种食品也越发钟情,原是有营养专家研究表明,荞麦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含有其它粮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对现代“文明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功能。怪不得祖辈以此饮食为主的环县农村人少有“富贵病”。你看,那些善抓商机者已捷足先登,将羊肉荞面饭馆开到西安、兰州等大城市了。

洋芋之情

马铃薯俗称土豆、山药蛋。此种粮菜兼用植物,据说是从南美洲引进华夏的,可能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在我国北方地区,洋芋是主要农作物之一,是城乡不可缺少的大宗食品。有人说它是贫困地区的特产,是老百姓的“金蛋蛋”,这话没错。由于洋芋属于块茎繁殖作物,的确适宜在干旱缺雨的黄土高原种植,尤其适宜于沙质土壤生长,抗旱性能很强,产量高,品质好,价格不凡,不愁卖不出去。如今交通发达,收获后整车整厢运往南方大城市,是抢手之货,给老百姓换来大笔收入。

我生长于陇东黄土高原的农村,吃了大半辈子洋芋却没有吃够。记得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家里仅有的一亩自留地全种洋芋,青黄不接时就是以洋芋为主食,如果没有洋芋垫底,光景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的家乡,洋芋的吃法很多,蒸一锅熟了,白色的皮、紫色的皮都爆开了花,满屋子弥满香气,吃起来沙沙的、绵绵的,多少有点甜,味道好极了。也可埋在炭火灰中、做饭的灶火灰中,或置于烤火炉膛边,不大工夫便烤熟,用手抠掉外面的焦皮,黄黄的吃起来更香。平日家中做饭少不了洋芋,譬如炒洋芋丝、凉拌洋芋丝、做洋芋卜拉、蒸洋芋黄米干饭、做面条配炒洋芋汤、洋芋炖猪肉鸡肉,还用洋芋淀粉做粉条等等,主副搭配,花样多多,可口而实惠。

农村人家户户至少都有一个洋芋窖,深秋时捡无病害、无腐烂的洋芋贮存于土窖,既可防冻,又可保持水分。我家的窑洞灶房内就建有一个洋芋窖,随吃随取,非常方便。人口多的家庭每年要贮存几百上千斤,直吃到第二年二三月,刚上市的青菜少而且价钱贵,一般人家吃不起,洋芋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菜。

农村的老家土地面积宽广,大户人家每年多则种10多亩洋芋,除捡好的自食和出售外,剩余部分便用于喂猪、喂牛羊,当然是绝好的饲料。乡下人户户都养一头过年猪,前半年喂粗饲料长架子,秋后就拿洋芋育肥,煮上一锅捣烂,与荞柴苞衣拌在一起,猪既肯吃又上膘,比吃配方饲料的肉质要好得多。时下人们都重视吃“绿色食品”,年关前城里人争相买农村的土猪肉,哪怕价格高一点也不在乎。至于喂牛羊则非常方便简单,用刀或锨将洋芋任意剁成小块,丢在槽里,瞬间如同风卷残云,一扫而光。

我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素日在家,差不多每天都要吃一顿洋芋做的饭菜,偶尔和朋友在外聚会吃饭,点菜少不了一盘洋芋丝,一盘荞面煎饼,将洋芋丝夹在煎饼中,吃起来格外的香。

实话实说,我就是吃洋芋长大的,这也可以说是我钟情洋芋的人文背景吧,喜爱洋芋,吃饭少不了洋芋实在是我不可改变的一种食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