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思維——把準職場“脈搏”,實現職場快速進階的關鍵法寶

只有醫道高明的醫生才懂得何時不開方。——巴爾塔莎·格拉西安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對臨床醫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敬佩他們的勇氣和擔當之外,更讓我對他們面對緊急的、複雜的、不確定的狀況時,快速有效的決策佩服不已。偶遇“得到”課程《跟田吉順學臨床思維》(田吉順,丁香醫生的醫學總監,曾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十年,任主治醫師),其中的臨床思維訓練讓我受益良多。

臨床醫生的決策事關人命,容不得絲毫馬虎。然而人體是那麼複雜的系統、個體差異又那麼大,臨床醫生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思維清晰、快速決策的呢?

臨床思維對於立志成為職場精英的你我,有什麼可以借鑑之處呢?

一、什麼是臨床思維

臨床思維是指運用醫學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充分的溝通和交流,進行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得到第一手資料,結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證據和信息,結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根據患者的症狀等多方面信息進行批判性的分析、綜合、類比、判斷和鑑別診斷,形成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的個性化方案,並予以執行和修正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活動。

臨床是醫學術語,指直接接觸病人,對病人進行實際的觀察。臨床經驗性的東西,只有經過病例解剖,才能真正看到病情進展的結果和變化。

簡單地說,臨床思維是一種醫學決策思維,它的本質就是要在有限時間和有限信息的條件下,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作出錯誤率最低的決策。

臨床醫生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多麼淵博的醫學知識,而在於如何正確地運用這些知識去作出最佳決策,解決臨床問題。

最近,張嘉譯主演的電視劇《急診科醫生》因為第26集《急診科感染新型病毒》又火了一把。

繁忙的醫院大廳,兩位拖著行李箱的中年男子來到分診臺。“胸痛,痛了兩個多小時”,其中一位表明來意。這時另一位與該患者同行的男子也咳嗽起來,這一切在醫生看來還算正常。

直到醫生得知兩位患者來自非洲烏干達,馬上警覺起來,詢問兩位患者在烏干達待的時間、他們是否接觸過患病的人。聽到護士彙報第一位患者的體溫是38.3℃,醫生當機立斷不讓患者離開診室,並且告知任何人不能接觸這兩位病人。

接下來就是初步判斷結果——新型冠狀病毒。

但這只是醫生的判斷,並沒有定論。面對可能的“烏龍”,兩位醫生開始了緊張的討論。

最後兩人決定上報院領導。

這邊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氣氛緊張;那邊排隊等候看病的人,絲毫不知。

“由於發生緊急情況,我們暫時關閉急診科通道,暫停所有人員出入”,突如其來的廣播打破了這道界限。前來的安保部門奔跑著維持秩序,警察封鎖通道,醫護人員安撫醫院病人情緒;著急趕來的檢疫人員,帶著設備很快在醫院安置好了檢測裝置。急診室被很快隔離。

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怎麼快速決策?

決策是我們主動作出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等待。沒有最正確的選擇,只有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醫生對待病人是如此,我們對待職場問題也是如此。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樣把田老師介紹的“臨床思維”在職場中活學活用吧。

臨床思維——把準職場“脈搏”,實現職場快速進階的關鍵法寶

二、臨床思維對職場人有哪些幫助

1、在時間有限時,避免倉促下結論

我們對事物對認知有一定的滯後性和侷限性,因此,發現問題時,需要我們能夠撥開問題表面的偽裝,找到真問題之所在,蒐集有效信息。小心假設、大膽求證。用假設驗證循環,直到找到一元結論。

2、避免被初始信息誤導,影響獨立判斷

就算我們知道怎麼獲取正確信息,也不能保證獲取的信息就是正確的。因為初始條件如果錯了,後面所有的蒐集信息、驗證、推論、決策等都是無意義的。

但是人的思維慣性經常會導致思維誤區,特別容易是先入為主、搜索滿足。

3、不是出了問題就一定要馬上干預

醫生有時做了大量的分析、驗證,但最後給出的治療方案很可能是什麼都不做,不需要手術,甚至不需要開藥。這個對職場人士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特別是在一個相對穩定運行的體系內,如果發現了問題,在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行動有效時,什麼都不做可能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正如“奧卡姆剃刀原理”所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三、臨床思維過程解析

田老師的“菜單”概括得很簡單,他把醫生的工作簡化為“三道大菜”,即臨床思維模型的三個過程——發現問題、驗證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模型有很好的通用性。

在我們的職場之路中,我們可以按照以下3步來儘快提升我們的職場效能:

第一步:全方位蒐集信息,科學“把脈”,為下達正確的“處方”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步:巧用“一元論”假說原則,對“病症”全方位分析,找到真正的“病因”

第三步:綜合運用“5why分析法”,科學分析原因,找到最有效的“藥方”

1、全方位蒐集信息,科學“把脈”,為下達正確的“處方”提供科學依據

在發現問題階段可以分成三步:快速定位真問題,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用診斷性治療明確問題。核心在於圍繞“真問題”蒐集有效信息。醫學上,症狀是問題的表象,疾病才是所謂的真問題。醫學上給每種病都定義了三個維度,分別是病史、體徵、輔助檢查,因此需要圍繞這三個維度來獲取信息。如果蒐集來對信息不足以證明結論,就需要採取一些診斷行動,進一步驗證和明確問題之所在。

這種方法用來解決職場中的問題也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比如市場部的你需要請總經理審核重要會議的展板圖樣,明天要送去製作。領導回覆意見說把要把每張展板的公司LOGO做大一點。領導層級太高,沒辦法直接當面徵求意見,你知道這種改動時間會來不及,做大了LOGO會破壞構圖,領導沒有設計經驗,怎麼辦?進一步分析,真問題不是不夠大而可能是不夠醒目。於是診斷性地明確問題,確定調整維度:版式、顏色,突出顯示。快速做了兩版提交,順利通過。

2、巧用“一元論”假說原則,對“病症”全方位分析,找到真正的“病因”

醫學上的“一元論”是指在臨床工作中,將疾病的多種現像以一個主要診斷來概括。《一元論是診斷思維的基本原則》作者:李春昌醫生

在驗證問題階段,主要的方法是:用假設-驗證循環得出正確結論,並把群體知識用在個體身上。醫學是和健康、生命直接打照面的職業,對錯誤對容忍度很低,特別是在搶救生命的時候。因此,“有罪推定”和“概率優先”的原則就特別重要。需要儘可能避免診斷錯誤,遺漏嚴重的疾病;還要警惕信息錯誤和思維陷阱。

有了正確的結論,這時醫生必備的專業知識就發揮作用了。在把群體知識匹配到個體問題上時,要保持警惕驗證真問題,進行綜合判斷。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列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職場中,大到行業指南,小到員工手冊,使用的時候都是把群體知識用在個體身上。怎麼利用大樣本產生的知識成果?假設-驗證循環為先,搞清楚個體的真問題,結合個體的特徵,搜索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臨床思維——把準職場“脈搏”,實現職場快速進階的關鍵法寶

3、綜合運用“5why分析法”,科學分析原因,找到最有效的“藥方”

在解決問題階段,則是需要權衡的重要階段,需要做到:找到患者的真實需求,依照循證醫學證據等級評估治療方案,找到風險與收益的最佳結合點。對於無法滿足的全部需求,醫學決策的根據是最需要被滿足的那個真實需求。怎麼挖掘到真實需求?5why分析法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法。

所謂5why分析法,又稱“5問法”,也就是對一個問題點連續以5個“為什麼”來自問,以追究其根本原因。雖為5個為什麼,但使用時不限定只做“5次為什麼的探討”,主要是必須找到根本原因為止。這種方法最初是由豐田佐吉提出的;後來,豐田汽車公司在發展完善其製造方法學的過程之中也採用了這一方法。作為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入門課程的組成部分,這種方法成為其中問題求解培訓的一項關鍵內容。

對病人來說,每種治療都有相應對風險和收益,醫生要最後拍板,怎麼辦?窮舉所有可能對方案,為收益和風險概率賦值,評估病情對危急程度,綜合患者意願和醫療條件得出最終方案。

作為企業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參與者,我們也經常會面對大大小小的決策,怎麼提高銷售業績?年終決算財務總監生病住院怎麼辦?今年春遊活動沒辦法組織了,團隊建設怎麼辦?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凌玲為了報復唐晶,想給她找點麻煩,指使公司的小董偷偷把安琪兒項目的數據洩露給了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BOP。但是事情的發展遠遠超過了她的預期,惡劣影響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成為了諮詢界的大風暴。

  • 洩密事件發生不到三個小時,安琪兒公司的股價跌了三個點;
  • 因為客戶數據洩露,客戶單方面解除合同,唐晶被停職,甚至有可能無法在圈子裡立足;
  • 其他的客戶也對公司不再信任,一個已經確定簽約的客戶在知曉洩密事件以後拒絕在合同上簽字。

到底洩露公司商業機密對公司有多大影響,個人將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本劇用了三集的篇幅,抽絲剝繭,分析原因,查找證據,聚焦到問題根本點“機密數據是怎麼傳出去的”,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結:做決策不是比較分析,而是模擬演練

我們用理性分析判斷的思維模式,通常認為做一個決策的時候就是要在不同的選項當中作比較,選擇那個最好的方案,從而決定我們的策略。可是在現實環境中我們做決策不是選擇最好的方案,而是選擇滿意的可接受的方案,這個理論就是人類決策的滿意模型。它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另一位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來的,是說我們在真實的社會當中做選擇的時候,是看哪件事情可行滿意,只要符合這個條件,我們就可以接著往下做。因為選擇最優的方案,往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才能作出決定,而選擇一個滿意的可行的方案,效率就要高得多。

結語

理解了醫生的臨床思維模型,如果再遇到醫生讓我做了一天的檢查和化驗,最後告訴我回去觀察、有變化再來隨診時,我想我會明白,這是醫生綜合了各種要素得出的最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