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那些事兒

豌豆大家都喜歡吃、經常吃嗎?它屬於豆科、蝶形花亞科、豌豆屬。

為什麼叫“豌豆”呢?

《本草綱目》如是說:“豌豆,種出西胡。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百穀中最先登(成熟)者,嫩時靑色,老則斑麻。故有胡豆、戎菽、靑斑、麻累諸名。”~所以,豌豆這個中文名真是恰如其分啊,頂梢的嫩苗柔弱而宛曲,這個,您最好實地觀察一下,就會有深入骨髓的體會:)

豌豆有何形態特點呢?

1、它是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的纏繞攀援草本,往往需要搭個架子或竿子它才能“攀龍附鳳”往上長,成熟株高0.5~2米,頂端有明顯的卷鬚。

2、偶數羽狀複葉,就是同一平面上的小葉排列成羽毛狀。

3、豌豆花是美麗的蝶形花,就是像一隻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多為白色或紫紅,自花傳粉、閉花受粉-所以,它天然是自交。

豌豆那些事兒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Snow_pea_flowers.jpg

4、果實就是“豌豆莢”,又分為軟莢和硬莢。軟莢可以全部吃掉,硬莢呢,只能吃種子,也就是豌豆粒。

5、種子分為圓粒和皺粒,其中圓粒豌豆含有澱粉多、吸水力強,所以這種豌豆長得圓圓胖胖的;而皺粒豌豆呢,澱粉大量轉化為蔗糖,因而吸水力弱,因而長得皺巴巴的,但因蔗糖含量高,皺粒豌豆卻比較甜。

認真學過高中生物的同學應該對豌豆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象,因為豌豆乃是“遺傳學的祖師爺”-孟德爾先生的賴以成名之物。由於豌豆天然是自交、天然是純種,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十分成功,他由此發現了遺傳學的兩大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這也讓他躋身於世界科學史上第一流科學家之列。

豌豆那些事兒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eas_in_pods_-_Studio.jpg

下面我們來談談豌豆的分類。

首先分為兩大類:硬莢豌豆、軟莢豌豆(edible-pod pea-豆莢可食的豌豆)。

硬莢豌豆又分為圓粒豌豆(field pea、田野豌豆)和皺粒豌豆(garden pea、花園豌豆)。

軟莢豌豆又分為厚軟莢豌豆扁軟莢豌豆,它們因為是連著豆莢一起吃的,所以就不用區分圓粒、皺粒。

其中扁軟莢豌豆就是赫赫有名的“荷蘭豆”。

為什麼叫“荷蘭豆”呢?

清朝滿人官員“六十七”(你沒有看錯,這就是人名)編寫的《番社採風圖考》記載:“灣豆,種出荷蘭國,臺人竊種而植。實於春夏,亦實於冬。味甘。俗呼荷蘭豆。

意思就是:這種豆在中國起自臺灣所以叫“灣豆”,但是臺灣的“灣豆”呢,又是源自“荷蘭”,所以叫荷蘭豆。

荷蘭豆最初的起源,最可能是在西歐(來源維基百科),但未必就是荷蘭。另外在英文中(注意不是荷蘭文),荷蘭豆又叫Chinese pea(中國豆),這個不是因為來源,而是因為“荷蘭豆”是西式中餐的常見菜式。

所以,中國人稱其為“荷蘭豆”還是蠻合理的,而英美人稱其為“中國豆”也說得過去,但是中國人不能叫它“中國豆”。

豌豆那些事兒

荷蘭豆: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Peultjes_peultjes_Pisum_sativum_mange-tout.jpg

豌豆怎麼吃呢?有三種吃法。

1、吃種子,也就是豌豆粒,種子還可壓成豌豆泥,製成豌豆糕、豌豆餅。

2、吃嫩莢,但必須是軟莢豌豆。

3、吃嫩苗,也叫豌豆尖。

豌豆可在貧瘠的土地生長,它喜歡涼溼的氣候,可以春播、秋播。施加氮肥有利於莖葉生長,促進豌豆苗繁茂。株高30釐米時即可搭好架子供其攀爬。

採收時一般是分批多次採摘。至於產量呢,食豆品種的年產量可達每公頃3.2噸幹豆子,食莢品種可達每公頃16噸鮮豆莢,食苗品種可多次收割,累計產量可達每公頃12.8噸嫩梢(數據來自維基百科)。

豌豆那些事兒

白花豌豆: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Doperwt_rijserwt_bloemen_Pisum_sativum.jp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