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瀋陽的風水匯聚於此——中心廟

中心廟位於瀋陽故宮大正殿北牆外(原名春明裡紅牆子衚衕),是明清瀋陽古城中央座標點的一處著名建築。廟舍只有一間,硬山式青磚布瓦單簷建築,門窗已被改變原樣。只有山牆壯頭,壓磚石、交柱石等處雕刻的花卉、松、鹿圖案依稀尚存,是往昔興盛歲月的見證。這座廟就是沈城著名的“中心廟”。

關於這座廟的歷史,鮮有史籍記載。只有一塊“重修中心廟碑”和一些滿族民間傳說,記述了一些滄桑的往事,對後人研究中心廟的歷史,有重要作用。


老瀋陽的風水匯聚於此——中心廟

中心廟的碑石

碑石概況。碑石立於偽滿康德五年(1938),原立於瀋陽中心廟,1985年被運至北塔碑林文管所收藏。碑身高1.56米,寬56釐米,厚19釐米,碑座高45釐米,長83釐米,寬51釐米。青石質,碑頭方形,二龍戲珠,碑陽額題“萬古流芳”四篆字,碑身刻有重修中心廟碑記,陰刻楷書20行.碑陰額題隸書“普緣善慶”四字,碑身刻有各商戶施助款額,陰刻楷書16行。

碑文內容。竊維聖帝義氣彪炳千秋盛國,崇封曠超百代不以。丹心耿耿譬日月之經天,感應昭昭如江河之瀉地。故能使古今萬匯無不沐其庥光,而邦甸候荒胥願隆厥祀典者也,英風萬古偉歟欽哉。奉天省治制垣內禁城俊之東偏,舊建有中心廟,幅員不半畝,內祀關聖,兩配城隍、財神、山神、土地。鎮制八門八關,翼翥二樓二閣,位置適處乎中心,名實恰符乎,分際凡以為全城森呵獲祓不祥也。夫在文中心為忠,廟名中心不外當地制垣中心之義。於中心之地祀忠靈萬古之神,商賈福輳之區,配城隍、財神、山神、土地之享,綜核名實允且當矣。考之瀋陽縣誌,紀沈城建置之初,具有深意。說者謂:城內中心廟為太極,鐘鼓樓象兩儀,四塔象四象,八門象八卦,郭圓象天,城方象地,角樓明樓各三層共三十六象天罡,內池七十二象地煞,角樓明樓共十二象四時,甕城各三象二十四氣云云。據此則是廟之建遠在明清,櫃紐全城,歷史攸久。其東偏為劉姓道錄遺裔所居。廟存匾額十懸,最古者為道光元年合會首等重新廟貌所立,並附劉道錄振聲之名。據其遺裔雲:先世於元明時代由江浙徒此,城隍廟為其正差,此則其私院,祀關帝者亦云崇柛不忘炎宗之意。耳語雖無據,而其司侍香火十世而強,攸久將事之功實,亦有不可役減者焉。惟廟自光宣以來,廢於修葺,致廟貌隳厥舊歡,居民失所尊祟煜恩長。奉天省市商會目擊心傷,動興修之念。愛謀諸同仁喬君藎卿、王君值安等鹹極力贊助,中街及銅行附近各商號更概予出資,多方襄贊。呂君榮山、傳君潤章不辭厥勞任監修之役。即以萃華新金店為帳房,鳩工庀材,於本年夏曆閏七月二十七日興工九月二十七日落成,並添築鐘樓一座,計費貳仟五百斤至廟基底盤則悉仍舊貫,緣廟名中心,又有太極諸說載在志乘,恐有關地理妨輿識也滅事謀,勒石俾後有可考謹紀其顏末如此。


潢南方煜恩薰沐撰書大滿洲帝國康德五年歲次戊寅夏曆初冬月穀旦敬立瀋水於華章篆蓋並鐫石


各商戶施助款額(從略)

監修 呂榮山 傅潤章 住持 劉維性

中心廟

何謂中心廟?顧名思義中心廟貴在中心二字,廟坐落在老瀋陽最中心處,如碑文所載“夫在文中心為忠,廟名中心不外當地制垣中心之義”。按照碑文“廟之建遠在明清”所記,廟應建於明朝。明代瀋陽城是東、西、南、北四門,“十”字形街道。中心廟恰好位於“十”字的中心點。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從軍事衛城的設計看,中心廟的設計可以使四門互不相見,便於防守。如果從迷信角度看,也可理解為中心點一來可以起到“鎮制”作用,可“獲撥不祥”;二來中心之地祀忠靈萬古之神,代表盡忠之意。


老瀋陽的風水匯聚於此——中心廟


中心廟歷史沿革。瀋陽中心廟的始建年代約為明代。據中心廟主持劉維性說,此廟是他家的“私院”,劉維性祖籍江浙,元明之世從江浙遷到瀋陽,專職看守瀋陽城隍廟(舊址在中街路北,今已不存)。不久,劉氏為表示其“不忘炎宗”,修建了這座中心廟,供祀關公大帝。從明直至本世紀三十年代,劉姓已在此管理數十世。當然這隻作為一家之言,予以摘入備考

從碑石信息看,中心廟在清代最後一次修繕是道光元年(1821年),這次工程由守廟道錄劉振聲主持,竣工時留下匾額為證。三十年代此廟尚有匾額十面。此廟主位供奉關聖帝君,左右兩側供城隍、財神、山神、土地共五座神像。佔地“不足半畝”,四周有圍牆。1938年奉天省市商會以此廟年久失修,殘亂不堪,召集中街各主要商號五、六十家,集資修茸此廟,工程於1938年7月興工,歷時兩個月,花費大洋兩千五百元。工程結束時樹碑石一方,以志各家功德及修建始末。

  1966年此廟改為民宅;1995年修建“東亞廣場”,中心廟周圍明代十字型街道盡被改為廣場。經過有關方面的力爭才使這座中心廟得以保存下來。1998年經瀋陽市文物管理部門批准將其重新翻修,又在其四周建起青色圍牆,整舊如新,並對外開放。

太極說。中心廟最有名的莫過於瀋陽城建成的“八卦說”以及中心廟的“太極說”。將碑文信息做梳理可知:太極指中心廟,因位於瀋陽城的正中心,四方平衡,是為太極。兩儀指中心廟東北的鐘樓和西北的鼓樓,舊址分別在城內中街與朝陽街、正陽街的交口處。四象指瀋陽城外的東西南北四塔,分立城的東西南北四面,離城內中心廟等距。四塔均為藏式佛塔,分別建有寺廟。四塔鎮守瀋陽城的四方,是為四象。八卦指瀋陽城的八座城門,瀋陽是四方城,四面城牆各有兩座城門,八門正是城內兩橫兩縱的井字街的八個出口。八門分佈均勻,恰似易經中八卦的佈局,是為八卦。城中的角樓明樓各三層,喻為三十六象天罡,瀋陽的內池被喻為七十二象地煞,加之角樓明樓共十二象四時,甕城各三象二十四氣。這些記載對研究瀋陽城的方位、建置、規模有重要價值。


老瀋陽的風水匯聚於此——中心廟

滿族傳說

為什麼供奉關公?根據碑文記載,中心廟“內祀關聖,兩配城隍、財神、山神、土地”。為什麼要在皇宮後這麼重要的位置供奉關公呢?這就有了滿族民間的從關公為皇帝護駕的傳說。滿族是一個以騎馬射獵著稱的尚武民族,而關羽則是中國包括滿族在內的許多民族都崇拜的“武聖人”,也有人把他稱為中國的“戰神”。在現在新賓赫圖阿拉山城裡,位於距努爾哈赤的“汗宮大衙門”不遠的地方,還保留著一座古老的關帝廟。當地人說,這座廟就是老罕王在剛剛起兵不久,在都城修建的。後來老罕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取得節節勝利,他認為這是關公的在天之靈保佑,所以遷都到哪就把關帝廟建到哪。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城後,選了城裡最中心的位置,把“關老爺”的塑像恭恭敬敬地供在廟裡,並請人寫了“忠義千秋”四字金匾掛在廟內,人們也把這座廟叫座“忠義千秋廟”。後來老罕王覺得廟前面也應該有一塊寫有廟名的匾,就找人來寫。因為掛匾的地方太小,寫不下“忠義千秋廟”五個字,就簡單地寫成“忠廟”二字匾。掛出來後,老罕王覺得這個名能讓群臣像關羽那樣忠君愛國,意思也不錯,還稱讚了一番。由於過去的廟名匾是豎著寫,有的人把“忠”字念成了“中心”兩個字,卻正好應了它所處的位置,後來人們也就管這座關帝廟叫“中心廟”了。這個故事雖是傳說,但卻有理有據,很讓人信服,也成為中心廟名稱的一種來歷。


老瀋陽的風水匯聚於此——中心廟


現在人們來到中心廟,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儘管這座廟離故宮很近,但北面的宮牆到這裡還是特意拐了個彎,在大政殿後紅牆外給廟門留出了一塊空地,傳說這是皇帝建故宮時,不僅沒有拆掉這座距皇宮近在咫尺 的小廟,還出於對廟中神靈的敬重,傳下聖旨,對廟裡供的關公、土地、山神、城隍、財神“各敬三尺”,合起來就是一丈五尺,加上廟前邊原有的街道,就形成了現在的空地。

其實,不管以上的傳說是否確有其事,清代的瀋陽城裡尊崇關公的風俗的確相當盛行。據民國初年的《瀋陽縣誌》記載,當時瀋陽城方圓五十里內有關帝廟四十三座,比其他任類型的廟宇都多,其中絕大部分是清朝建立的。順治九年(1652年),皇帝還特意傳聖旨,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又傳旨加封關羽的父親為成忠公、祖父為裕昌公、曾祖父為光昭公。可見當時對關羽的崇拜是自上而下的社會時尚。從清朝到現在,已歷經百年滄桑,時至今日瀋陽城內保存年代最久的供奉關羽之廟恐怕只剩下中心廟一處了。這處承載著許許多多歷史事實和傳說的小廟,不僅是明清古城的一處重要座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瞭解到昔日瀋陽城豐富的民間文化。

為什麼供奉土地神?據說老罕王得勢以後,想多建幾座供神的廟宇,但除了佛祖和關公 外沒有別的神像,就打發人帶了人參、貂皮等貴重禮物,到北京去求明朝萬曆皇帝賜一個神像。明朝皇帝瞧不起老罕王,就讓手下的大臣挑一個最不起眼的神像賜給他。大臣挑來挑去,選中了土頭土腦、又矮又醜的土地佬。去北京的人把神像帶回瀋陽,老汗王一看勃然大怒,要親自去找明朝皇帝換一個。在旁的一位漢族大臣卻一邊阻攔,一邊連連說“汗王大喜,汗王大喜”。老罕王以為這人是在興災樂禍,拔刀就要殺他,那大臣不緊不慢地問“汗王爺,大明皇帝給咱的是什麼神”,罕王說:“不就是土地嗎?”大臣說,“對呀!土地就是江山啊!大明要把江山送給咱,這還不是喜事嗎?”老罕王聽罷仔細想了想,點頭稱是,又接著說:“這土地大明可不能白送給咱,還得靠八旗兵多打勝仗才能佔得著、守得住。就把這土地神供在關帝廟裡,讓關老爺給他作個主吧。”於是,中心廟裡就多了一位土地神。


老瀋陽的風水匯聚於此——中心廟


為什麼供奉山神?山神更是滿族早年在長白山 打獵時就崇敬的神靈之一。按照滿族人的說法,“山神爺”就是獸中之王老虎的化身,所有進山打野獸、採藥材、挖人參的人,都要求他保佑。

據說努爾哈赤年輕時候,有一回和幾個夥伴進山採參。連走了半個月一無所獲。這天晚上,幾個人正在窩棚裡犯愁,只聽得外面一陣風聲,一隻斑斕猛虎來到窩棚門口,大家忙給“山神爺”磕頭,但老虎就是不走。大夥以為準是誰得罪山神爺了,就輪流把自己的帽子扔到老虎跟前,按照習俗,老虎把誰的帽子叼走,誰就得跟著老虎去。說來也怪,別人扔帽子的時候,老虎連聞都不聞,惟獨努爾哈赤把帽子剛扔出去,就被老虎叼了起來。沒有辦法,他只好向夥伴們告了別,又朝著家鄉的方向給父母磕了幾個頭,就走出窩棚跟著老虎去了。可是老虎並沒吃他,而是把他領到不遠的一處山砬子邊上,圍著一棵大樹直轉圈,並把帽子放在樹底下。努爾哈赤走到放帽子的地方扒開草叢一看,那裡長著一棵八品葉的大人參,這可是難得一遇的寶貝,他心裡恍然大悟,原來是山神爺給自己領路找人參來了,忙跪下給老虎磕頭。那老虎衝他點了點頭,就回深山裡去了。

努爾哈赤找來夥伴們,把人參挖出來,到撫順的馬市上賣了大價錢,不僅買了生活用品分給大家,還製造弓箭盔甲,招兵買馬。大家也知道他是個大福大貴之人,願意跟著他起兵創業。後來努爾哈赤當了老罕王,始終不忘“山神爺”的大恩大德,儘管遷都到瀋陽城,還是把山神供在離皇宮最近的廟裡,所以中心廟裡也供著山神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