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復古建築與文化傳承

瀋陽復古建築與文化傳承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各類新建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不乏復建的古建築及其他仿古建築(下文統稱為復古建築)的身影。復建的古建築主要是在史料記載的原址或原址附近重新興建,仿古建築則經常出現在旅遊景區,在旅遊經濟的帶動下,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仿古街區。比如我們瀋陽的瀋陽路清朝一條街,哈爾濱的道外中華巴洛克街區,等等。此類情形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它的意義卻從誕生起備受爭議。

瀋陽復古建築與文化傳承

很多人們反感地將復古建築解讀為“假古董”,對此極為排斥,認為其存在毫無意義。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於我們身邊的復古建築大多經不起認真地推敲,這表現在建築漫不經心的粗製濫造和外觀地隨意化兩方面,有些復古建築甚至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建築文化進行糅合,沒有匠心獨具的中西合璧,卻到處洋溢著隨意創造的不倫不類。這與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是無法一脈相承的。另外,還有一些朋友認為在原址復建古建築會破壞真正古建築的地基遺蹟。

不過,筆者認為,對歷史建築意義的認識是我們探究復古建築存在意義的前提。

首先,歷史建築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則是社會歸屬感的基礎。具體一座城市而言,這裡的歷史建築,傳承的就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其本身的氣場就是生活在這裡的市民的城市榮譽感的支柱和自尊的源泉。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歷史建築就是靜態的史詩,它的每一磚每一瓦都記錄著先祖的歡笑和榮耀,是城市歷史的見證。

瀋陽復古建築與文化傳承

寫到這裡,復古建築的意義就呼之欲出了。

不錯,它存在的意義與歷史建築一樣,就是傳承文化。比如復建的古建築,它的意義就在於文化載體的角色扮演。雖然歷史建築已經灰飛煙滅,但人們對於歷史建築的記憶,對於歷史的回憶,不會因建築的消失而湮滅,正如城市老照片和建築模型都能夠傳承文化一樣,那麼一座原址復原的建築難道不是比殘留的地基遺址更能扮演好文化載體的角色嗎?還有那些新建的其他仿古建築,他們一樣體現著城市先人的創造印跡。雖然它們不能像歷史建築那樣包含了創造者的生命印跡,但卻能夠反映了古人的時代精神和生存狀態。

瀋陽復古建築與文化傳承

目前,復古建築主要存在兩種不同形式:一種是用木結構建造,另一種則由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建造而成。二者雖然形式相似,但其實質和存在的根基卻有根本的不同。

用木材建造的仿古建築,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古建築保持了一致,而以鋼筋混凝土或者鋼結構等現代建築材料仿製的傳統建築,在建築的形式和內容上就存在著相互衝突的問題,從而,很多人認為此類建築上背離了建築的本真。  

但是,我們要看到,如今傳統建築所依賴的社會環境已不復存在。我們不應苛求當代復古建築的內容和形式一定要統一,只要此類建築在外形上能夠基於美學層面進行設計,並能夠起到傳遞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作用,那麼,筆者認為它的象徵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就已經實現了。

瀋陽復古建築與文化傳承

復古建築對於瀋陽這種歷史文化名城更是十分必要,它對傳承城市文化,提高環境品位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在時光長河中的歷史建築來說,如果它們能夠藉助現代手段得以復原或一定程度的復原,那麼由此產生的意義將不可估量。

另外,若能在城市重要節點、歷史街區和其他重要地段新建一些既有歷史文化背景,且體量造型得當的城市符號型仿古建築,對於再現天眷盛京的輝煌、彰顯瀋陽的深厚文化底蘊,可以起到神來之筆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