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氾濫:金、元的天殘之局

前面的文章有評論說,黃河不僅把宋朝給坑慘了,元朝也被黃河坑慘了——這個說法是對的,不僅是元朝,金朝也被黃河坑了。

宋朝的幾位皇帝前仆後繼,終於把黃河折騰成了名副其實的“害河”,幾乎年年氾濫。

金國的前幾位皇帝,都惦記著南方的花花世界,一門心思南侵,幾次嘗試無果,只好認命,開始踏踏實實地治理起華北、江淮水患。金世宗完顏雍在位29年,號稱“小堯舜”,可見史官對其評價之高。可是黃河糾纏了他一輩子,一直到死都沒有看到好轉的跡象。

黃河氾濫:金、元的天殘之局

金世宗:與黃河纏鬥了一輩子

史書關於大定年間(金世宗年號)黃河水患的記載:

“大定八年六月,河決李固渡,水潰曹州城。“

”十一年,河決王村,南京孟、衛州界多被其害。“

”十七年秋七月,大雨,河決白溝。“

”二十年,河決衛州及廷津京東埽,瀰漫至於歸德府。“

”二十六年八月,河決衛州堤,壞其城。至二十八年,水息。“

”二十九年五月,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

金章宗時, 金朝最繁華的經濟區是濟南一帶,金國朝臣建議放水入梁山泊,由南北清河分流,這樣對山東和中都(今北京)有益。這等於是再次讓黃河改道向北,折騰了幾十年,又折騰回去了。

施工期間,黃河再次決口。如此工程,已是人力所不能為,只好讓黃河改為東流,再次回到最初的方案。金國為實施這項工程,凡計工八百七十餘萬。這可算是金國的超級工程了,由於朝廷注意力都在治河,就忽視了對漠北草原的管理。成吉思汗已著手統一草原,準備向金朝開刀了。

黃河氾濫:金、元的天殘之局

蒙古騎兵侵擾金朝

金國施工的時候,蒙古兵從漠北帶來了一陣死亡旋風,金人猝不及防,被蒙古人打了一次大大的秋風,工程也被中止,黃河水患依然。後來蒙古兵圍開封,又想到水灌的辦法,人工決堤,結果大水再次衝到了江淮、華北、山東一帶。由於黃河氾濫,蒙古人也被迫撤兵,金國又苟延殘喘了2年。隨後,金國國家財政日益枯竭,更加無力抵禦蒙古,一個強盛的霸主王朝盛年而亡。而三易回河的爛尾工程,又被元朝接盤了下來。

至元九年,黃河再次決口,“衛輝路新鄉縣廣盈倉南河北岸決五十餘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勢未已,去倉止三十步。”鑑於北宋、金國連續一個多世紀被這個爛尾工程困擾,甚至因此國破,元朝在繼續治理黃河方面,大家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繼續搞北支流分水,而有人認為現在的入海口已經可以了,有人說乾脆就這樣,等著黃河自己消停。

於是,黃河年復一年的泛濫,元帝國的華北、江淮一帶不能開墾,只好列為了牧場。

到了元朝末年,黃河再次氾濫。宰相脫脫力主以賈魯治河,朝廷徵集了百萬民夫疏導疏浚。這下朝廷聚集了百萬民夫,為元末大起義提供了絕好的機緣。在1351年的某一天,情節極為相似,民夫們挖出了個單眼石像,上面刻著兩行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跳下反。

黃河氾濫:金、元的天殘之局

紅巾軍大起義

十多年後,元朝亡國。

朱元璋稱帝的洪武元年,黃河還在泛濫。可是隨著黃河北支流的淤積,最後只剩下向東去,在連雲港一帶入海的南支流了。

經過接近300年的不懈努力,黃河終於實現了當初宋仁宗君臣們設想的向東流的初衷,不再從海河入海。可是世事滄桑,早已經物是人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