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諾獎獲得者的這3個特質,我們最該講給孩子

揭秘!諾獎獲得者的這3個特質,我們最該講給孩子

揭秘!諾獎獲得者的這3個特質,我們最該講給孩子
揭秘!諾獎獲得者的這3個特質,我們最該講給孩子

隨著昨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出爐,2019年諾貝爾獎的揭曉也落下了帷幕。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獎見證了人類改變世界、改變自身生存和生活狀況的努力探索,是對致力科學事業之人的最高獎賞之一。

而新晉諾獎得主身上那些支撐著他們一步步走向學術頂端的特質,不會隨著新聞熱度的降低而黯淡。相反,它們閃閃發光,歷久彌新,值得我們深入思索,講給孩子。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千磨萬擊還堅勁:“我只有90歲,有的是時間。”

今年已經97歲高齡的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終於等到了屬於他的諾貝爾化學獎。

一經公佈,John B. Goodenough(直譯:足夠好)的名字,瞬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網友說,這個名字太硬核了!

這位“足夠好”先生,是迄今最年長的諾獎得主。比他名字更硬核的,是他的人生。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1940年他考上了耶魯,但臨出發前父親只給了他35美元(當時耶魯學費一年900美元),他靠給有錢人家的孩子當家教,再也沒問家裡要一分錢。

畢業後原本想繼續求學的他,正趕上二戰爆發,於是被派到太平洋一個小島上收集氣象數據。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服役時期的古迪納夫

戰爭結束後,他返回學校開始讀物理學研究生。負責學生註冊的人告訴他:“物理學裡所有厲害的東西,人家在你這個年紀都已經搞完了,你現在才想著開始啊?”

30歲,古迪納夫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學位。之後,他紮紮實實在實驗室待了20年,雖也小有成就,但研究的方向和後來獲諾獎的方向,並沒有什麼關係。

1976年,54歲。古迪納夫的項目經費突然被砍,年過半百面臨失業危險的他,不得不趕緊找下家——一個物理學博士,進了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從此,他才正式開始研究之後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鋰電池方向。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牛津大學時期的古迪納夫

他曾說自己一直像只烏龜,爬得緩慢,但最終會到終點。開始或許有先有後,勝利卻沒有先後,永遠只屬於堅持到最後的人。

57歲,他找到了鈷酸鋰材料。

75歲,他又做出了新的材料磷酸鐵鋰,在電動工具應用廣泛。

90歲,他開始研究固態電池,還有如何用更廉價易得的鈉來取代鋰。

97歲,他獲得2019諾貝爾獎化學獎,成為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諾獎得主。

回首古迪納夫老爺爺的硬核一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原生家庭不好,考上大學後有先天性閱讀障礙,大學畢業時趕上社會動盪,還面臨過中年危機。

但古迪納夫從沒想過放棄。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我今年97歲,還有時間。”

人生就是這樣,

命運有時候給你一個陡坡,

殊不知翻過去了就是山頂,

就看你能不能堅持到最後。

畢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保有小時候的好奇心:“這本小說和我的童年密切相關”

與古迪納夫一同分享今年化學獎的吉野彰,是第27位獲得諾獎的日本人。在接受採訪時他說:“對於我自己來說,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吉野彰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我小學時看了邁克爾·法拉第寫的《蠟燭的故事》後,激起了對化學的好奇心。後來抱著在化學方面不輸任何人的心情度過了高中時代”。

童年時偶然的一本書,激發了好奇心。幸運的是,吉野彰從此用努力認真保護著這份好奇心,“用柔軟性接納一切,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也要把認定的事情追究到底。”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吉野彰在電視採訪中寄語小學生

吉野彰對孩子們說:“希望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會成為小朋友們下定決心選擇自己將來去做什麼的一個契機,我就是小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契機,選擇了我將來要做的事情,

一直相信會被時代認可。”

同樣得益於童年好奇心的諾獎得主,還有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託卡爾丘克的作品風格是“擅長把童話的天真和寓言的犀利聯繫在一起,將民間傳說、史詩、神話和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

她曾說,自己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的創作靈感正是來自“從祖母那裡聽到的故事”。

這本小說和我的童年密切相關。它有點像童話故事——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了許多正在發生的奇妙而古怪的事。我認為許多作家的寫作都是從搭建自身的神話故事開始的,從一個半稚嫩半神話的世界汲取力量。”

祖母或許沒有想到,當年講給孫女的童話故事竟在童年的託卡爾丘克心中播下了文學的好奇種子。短短的故事,就這樣輕輕地敲開了女孩心中文學的大門。

童年時的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喜歡探索,

喜歡嘗試,

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保護好孩子童年的好奇心,

就是邁向未來的第一步。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努力 努力 再努力:“工作時間和論文數量之間幾乎存在線性相關”

童年的好奇心結出成功的果實,這個漫長過程離不開後天的努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就是業內的一位““拼命三郎”。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威廉·凱林

“我的整個童年時期都在尊重與推崇科學和工程學的氛圍中度過。那時,我們家中有許多可以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的玩具,比如顯微鏡和化學實驗箱。”凱林在拉斯克獎的頒獎典禮現場曾就成長和科研經歷做過精彩的分享。“天才”的光環從童年就圍繞著凱林,如果說原生家庭給了他優越的先天條件,那他後期的努力則讓這份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

提到凱林在實驗室工作的樣子,凱林曾經的博士後張國君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嚴謹”。“Kaelin管理實驗室內開展的研究非常嚴謹,任何一個實驗,都要求有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客觀嚴謹地對待實驗結果。”如今已是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的張國君,提起導師仍然難掩敬佩。

凱林實驗室成員甚至將凱林對研究的要求整理出“十條規誡”,現在已經到了2.0版。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Kaelin實驗室規條2.0版

如今已經著作等身的凱林,每個週末都會泡在實驗室,平時晚上也是很晚才回家。他的規條中一條就是“There is an almost liner correlation between hours at the bench and number of papers”(工作時間和論文數量之間幾乎存在線性相關)。

對於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詹姆斯·皮布爾斯而言,“努力”二字無疑是刻入骨子裡的堅持。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詹姆斯·皮布爾斯

作為半個世紀以來宇宙學研究領域的卓越代表,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無疑是現代物理宇宙學大廈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物理宇宙學》、《宇宙大尺度結構》,和《物理宇宙學原理》是幾代宇宙學研究人員入門和提升的必讀書目。

今天坐擁海量宇宙學觀測數據的我們,很難想象在當年天文觀測數據匱乏、質量不佳的條件下,皮布爾斯——這位現代宇宙學先驅,是付出了多麼艱苦卓絕的努力,抽繭剝絲,才發掘出如此令人震撼的宇宙奧秘。

上世紀七十年代,皮布爾斯根據茨威基近鄰星系表,利用繪圖儀打印了格點,手工繪製了星系在天空的分佈圖。為了用方格的大小代表每平方度裡星系的多少。他和夫人艾麗森在餐桌上手工塗黑。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手繪的《宇宙大尺度結構》卷首插畫

今年的諾貝爾獎對於這位學科奠基人頗有終身成就獎的意味。為熱愛的學科奮鬥一生的皮布爾斯,雖然早已經退休,但仍舊在享受科研的樂趣。他直到今日,仍是研究院的常客,學術報告會、午餐會甚至博士後的咖啡討論也從不缺席。

“努力,努力,再努力!

嚴謹,嚴謹,還是嚴謹!”

科學研究容不得馬虎大意,

每個人的成長更離不開持續奮進。

無數獲獎者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不斷探索,

將享受科學當作追求,

他們身上所展現的探求、勇氣、耐心等科學家精神,

尤其珍貴。

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

既胸懷世界,又心繫祖國,

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內涵。

每一年的諾貝爾獎吸引著我們的,不僅僅是前沿的科學成果,更是諾獎得主身上那些可敬可嘆的故事和永不褪色的科學家精神,而這些,正是我們一定要傳給孩子的寶貴財富。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揭秘!诺奖获得者的这3个特质,我们最该讲给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