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看戲

在天津看戲

在天津看戲


在天津看戲

最近一次聽戲,是陪我媽去紅旗劇院聽的評戲《李三娘》,老媽說這出戏以前叫做《李三娘打水》,三小戲果然接地氣,“人名+動賓詞”的結構簡單明瞭,劇名自帶劇情簡介的功能。

對於一個喜歡聽戲的人來說,生活在天津是一件幸福的事,京劇自不必多講,評劇在津門也有一席之地,八里臺橋畔的海河劇院,讓白派京劇的傳承發展,有了根據地。很多地方戲種,也時常會來天津做交流演出,要想看總能尋得機會,這是戲迷的開心事。


先說京劇,人才、劇場、觀眾,缺一不可,一起湊成了京劇演出的主體,和平路上的中國大戲院、文化中心的中華劇院、體北的濱湖劇院,是天津京劇演出的主要場所,我最近一次聽京劇,就是在中華劇院,聽的是張克、石曉亮的《打漁殺家》,頭一排正中間,看得舒服聽得過癮。

在天津看戲

小時候看戲,最喜歡看對打、翻跟頭,真的是在看戲,唱唸做打只愛看最後一樣。二十歲的時候,總是在週中的下午,一個人跑到濱湖劇院去看兩點場,兩三排座,十幾二十個大爺大媽,去得勤了,甚至跟大爺們混成了臉熟,那個時候開始愛聽戲,聽的是《大太保亞賽溫侯貌》、《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之類的,聲音要足夠洪亮,語速要足夠快,一秒鐘六個字擋不住那種。再後來,安安靜靜地坐上兩三個小時,聽一出《鎖麟囊》,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有時候想起當初,在濱湖劇院聽李宏打磨《釣金龜》,每到拖長腔的時候都恨不得快點結束,而今一句“春秋亭外風雨暴”,總覺得時間停止才好,或許是真的老了吧。

當年《華子良》在濱湖劇院創排,一下子看的上了癮,不記得是看了三遍還是四遍,一場下山十幾個身段,王院演得酣暢淋漓,當時五十多歲的人,吊毛都是實打實的往地上摔,眼見著這一齣戲從最開始的成型到十幾年來的不斷演出、成為精品。
在天津看戲

喜歡聽京劇,有時候也會為京劇感到憤憤不平,周杰倫演唱會1280的門票,早早就售罄了,還有很多人加錢搶,我在中國大戲院聽過孟廣祿、鄧沐瑋前後包公的《鍘美案》,十塊錢,只要十塊錢,三個小時,這什麼概念,一場演唱會,周杰倫、劉德華各唱一小時,外帶還饒上張學友、郭富城一人兩首歌。這麼說暴露年齡了,應該說就像是鹿晗、吳亦凡聯袂登場,外帶助演嘉賓是李榮浩、張藝興、薛之謙這種級別的。也許換一種角度來說,這對戲迷是個好事,老百姓能承擔得起,聽最好的角兒,看最棒的戲。
在天津看戲

在天津大禮堂聽過一次梅葆玖先生的清唱,滿座,買的是二樓最後一排,距離就像是在山上那麼遠,老先生的演出當的起風華絕代二字。
在天津看戲

前一陣子看《人民的名義》,智鬥不僅出現了幾次,還成了侯局長巧辯twins姐妹的獨門武器,說實在話,這段唱的真是不咋地,不過後來想了想,要是真的配上完美唱腔,似乎也有出戏搶戲的顧慮,後來還上網查了查,說祁同偉是自己唱的,而侯局長和高小姐的唱腔是別人捉刀,想想他們的年紀,倒也釋然了。
在天津看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