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奇葩說》關於“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的辯題,被網友稱為6季節目以來最虐心的辯題。辯論現場觀眾家長和孩子各佔一半,兩邊的立場卻完全相反。

顏如晶說,離婚的複雜性堪比"奧數"。一個人要做出離婚的決定遠遠比做出結婚的決定更加艱難。因為結婚往往只關乎兩個人情投意合,而離婚不僅是父母雙方的問題,還要顧及到孩子的感受。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節目之前劇組採訪了一些60、70後的家長,家長們普遍認為:

“家庭氛圍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在高考前不能給孩子打擊和刺激。”

“父母離婚一定會影響孩子心情,以至於影響到學習。”

“高考對於孩子一生來說很重要,影響孩子情緒是很自私的行為,對孩子不公平。”

確實,離婚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帶來傷害。很多時候兩個人哪怕不再相愛,已經下定決心離婚,但是放心不下孩子。於是,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勉強地過下去,將就了一輩子。不要說高考那麼遙遠,現在小升初、中考,哪一個環節都是孩子重要的節點,父母們就這麼一忍再忍。

這些道理和顧慮貌似正確,但是盲目的犧牲真的值得提倡嗎?我們父母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那父母有沒有真正願意聽一聽孩子怎麼想的呢?一個沒有感情、不和諧的家庭,如何給予孩子愛與溫暖?孩子在父母貌合神離的關係中會生活得很尷尬、很難堪、也會很痛苦。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01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比離婚更傷人

開學之前採訪的幾位媽媽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家長的意見。他們一般都會認為高考是孩子人生大事,在高考前離婚對孩子的打擊太大,直接影響是導致孩子的成績下降,這對孩子不公平。

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幸福應該要放在孩子的後面,即使真的很想要離婚也要等到孩子高考結束後

但是,孩子們的觀點卻截然不同:

"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他們有權利知道真相。"

"沒必要,到了這個年代,高考可能也不是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一件事情。"

"心都不在一起了,還要硬湊在一起,那其實就是演戲。"

這不禁使我們思考:父母為了孩子做出犧牲,等到高考後就離婚真的是最優的辦法嗎?

很多人天生很理解父母的付出和犧牲,甚至成長過程中父母也在不斷暗示。我們習慣了這種情緒氛圍,所謂的家庭成員間的互相犧牲。

父母願意為孩子的前途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有沒有嘗試過換位思考,瞭解孩子的想法,有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很多家長為了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勉強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暫時的勉強往往會帶來更大的爆發,很容易動不動就吵架。在這樣冷漠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孩子也不可能真正專注於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以為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對別人就是有幫助的;自己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適合自己的,就一定適合別人。事實上,孩子希望的是愛與溫暖的家庭,而不是父母的犧牲以及勉強。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02 虛假的家庭和睦對孩子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蔡康永說:"孩子學習的真諦,永遠是父母給的示範。家裡過什麼樣的日子,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雖然父母的犧牲很偉大,出發點也是為了保護孩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犧牲就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孩子最不想看到父母為了自己忍受著婚姻的不幸,在痛苦中勉強擠出笑容,然後情緒爆發時說出一句:"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媽媽離婚了!"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父母的犧牲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孩子心懷愧疚,可能會想:"爸爸媽媽為了我勉強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績,我真的沒有臉面對他們了。"

還會進而轉變為焦慮,時刻擔心著爸爸媽媽的情緒是否穩定。在這樣不安的狀態下,孩子就很容易分心。

虛假的家庭和睦其實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還會使孩子形成對婚姻的恐懼。

節目中,龐穎說了一段話,讓很多人深有感觸,她說"現在的傳統女性特別能堅持,也能忍辱負重,但我們不是做到了忍辱負重就是對孩子負到了責任。這個是我們孩子最不想要的,希望父母能從自我犧牲中解脫出來。

父母一切為了孩子,那種忍辱負重也許更加對孩子是愛的綁架。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03 親情中只有自己開心,對方才會開心

很多父母的幸福是以孩子為前提的,他們把辭掉自己熱愛的工作,做一位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他們會放棄自己追逐已久的夢想,就為了每日陪伴孩子成長。父母都想全心全意投入到家庭當中,可是他們的自我犧牲並不一定能感動孩子。

有快樂的父母才會有快樂的孩子,有時候父母也要自私一點,要有自己的生活,先把自己過得開心,才能用積極的情緒給孩子正面的影響。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孩子不一定是家庭的重心,家長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太多的家庭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什麼事都以孩子為先,這會導致家庭重心的偏移,並不利於家庭和諧。

在以孩子為重心的家庭中,孩子很可能壓力過大,或者變得肆無忌憚。所以,首先要讓自己過得好,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蔡康永說,孩子學習的真諦,永遠是父母給的示範。家裡過什麼樣的日子,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親情中,最大的負責任是把自己照顧好。


《奇葩說》: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親情最重要的不是一味的犧牲和成全,而是要照顧好自己,然後用自己的快樂和積極影響對方。

正如奇葩說的反方辯駁所說:"希望父母理解我們一下,我們不想看到父母痛苦的忍耐。"父母心平氣和地分開,好過假裝相愛,因為愛是偽裝不出來的。

詹青雲也說:

"結婚不是一條死路,不是一場不體面的算計,不是兩家人的撕扯。這條路走錯了,人生還有別的路、新的路可以走,它看上去很可怕,可是經歷了離婚,還是可以生活得很快樂。"

其實,孩子比你想象地要更成熟、更善解人意。他們怕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家庭終日吵吵鬧鬧,大家都過得不開心。更多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夠多考慮自身,尋找自己的幸福。

所以,當家長對一段婚姻不滿意,抱怨和忍受都不是好方法,而是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它。

我相信,有了好父母,才會有好孩子,你越開心,你的孩子就會越快樂。

王陽明說:無論做什麼都得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就是“心即理”。

不管這個社會到底怎麼樣,你自己內心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我想這就是《奇葩說》這期辯題所帶給人們的意義,它讓你去反思,去思考那些曾經固若金湯的觀念,到了如今是否需要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