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故事:謝跳蚤

薛思雪


謝跳蚤,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江南垟親仁鄉二十五都泥山(宜山)謝垟底人氏,然不詳其名字。因其身材矮小(體重只有80來斤),瘦骨嶙峋,身輕如燕,行走如飛,善跳如蚤,飛簷走壁,翻牆越嶺,如履平地,刀槍棍棒,樣樣精通,有著一身絕倫武藝。加之五官奇特,靈便機警,酷似跳蚤,人們就給他起了個綽號:“謝跳蚤”,本地方言為“謝虼蚤( gèzɑo)”,後又叫他“一虼蚤”,久而叫之,他的真名就給人們漸漸忘卻了。


鄉愁故事:謝跳蚤


謝垟底,謝氏始居,故名。其地東依黃頭塗河,南倚覆船山,遠離宜山街坊,這裡自古,民風淳樸,尚武之風,遍及鄉里,拳師頗多。到了謝跳蚤這一代時,村裡只有其謝姓一家了,身為拳師的父親,見其自小就這麼瘦小,加之謝姓獨家,人單勢弱,怕他將來會受鄉人欺負,就著意訓練其拳術。傳說謝跳蚤從生來一落地,其父就對他進行超乎常人的磨鍊,冬天也都用冷水給他洗澡,常年用獨家特製藥水浸泡身體。稍長能行走後,就用沙袋綁在腿上,要其奔跑跳躍,加之從小嚴格練武,使他練就了鐵骨銅身,刀槍不入,飛簷走壁的絕頂功夫。長大後,能腳踏刀架,胸部刀砍筷子,鐵棍打肚排,還有什麼泰山拖、石板拖、吞鐵蛋、二指禪等江湖絕技樣樣精通,這為他以後行走江湖,縱橫江南垟,比武賣藝打下超拔的基礎。相傳有一次謝跳蚤在宜山“走戲”(比武表演),打遍江南垟無敵手,因之名傳四方。有一天,他身著一新衣服去親戚家,歸來經過蘆浦村安南橋時,當地農民正在橋邊擔河坭,便想試試其武功,開開眼界,於是在橋上倒滿河坭。只見“謝虼蚤”來個翻身倒立,二指著地,很快挪移而過,到了對岸,雙腳在橋欄上來個倒掛金鉤,用清清河水輕濯雙指,而後翻身而起,儼然妙手空空兒再世,看得河中捻河坭人和兩岸圍觀群眾目瞪口呆。而後,他做一鬼臉,便飄然而去。此事轟動一時,當地人便將安南橋改名“河坭橋”。


鄉愁故事:謝跳蚤


咸豐年間(1850——1861),平陽發生七次災荒,加以官府、豪紳地主盤剝,民不聊生。像謝跳蚤這樣的民間武林高手,也都賣藝無門,生活無著。咸豐八年(1858)夏,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攻克處州(麗水古稱),溫州震動。咸豐十一年六月廿六日(1861年8月2日),平陽錢倉人趙起和蕭江朱家站人朱秀三等八人受到鼓舞在錢倉北山廟結盟宣佈起義,並與太平軍取得聯繫。凡入會者每人發“金錢義記”銅錢一枚,作為會員憑證,俗稱“金錢會”。數年間發展到平陽、瑞安、溫州、永嘉、青田、福鼎一帶,眾達數萬人。先後攻下瑞安白布會首陳安瀾大院,全殲雷瀆溫家團練,攻破浙南團練督辦孫家安義堡,是年八月廿八日(10月2日)進入溫州,攻佔道臺、知府衙門。而後先後攻佔福鼎縣城,圍攻瑞安縣城。


鄉愁故事:謝跳蚤


“謝跳蚤”身為遠近聞名的武林高手,受到金錢會的邀請也加入其中,憑一身過硬本領,屢建奇功,成為起義軍的頭目之一。金錢起義屢克重鎮的消息傳入京都,當時清政府非常恐慌,連忙派重兵進行鎮壓。由於兵力懸殊,加之起義軍內耗嚴重,糧草供應不足,一路上也強殺掠奪當地百姓,很多鄉鎮在戰火中化為焦土。江南四鄉(慕賢東鄉、慕賢西鄉、親仁、金舟)的財主們也紛紛成立民團,共同抗擊金錢會,保衛家園。而後,起義軍根據地相繼失守。同治元年(1862)五月起義失敗, 翌年七月,趙起在樂清玉環被捕,壯烈犧牲。而後,謝跳蚤也被官府通緝,被列為朝庭重犯,被圍困在鯨頭七字山西首的墳洞中。後又被官兵發現,只好跳出墳洞,翻山而逃,向古鰲江入海口新渡奔去,準備施展輕功掠過青龍江,向對岸的雁門村逃去,由於連日奔逃,疲勞不堪,加上好幾天沒有粒米進肚,體力消耗過大,栽入了離對岸只有二、三米遠的塗泥之中,不能自拔,官兵命令群眾不許營救。而後,江面潮水上漲,“謝跳蚤” 最終被活活淹死了。


鄉愁故事:謝跳蚤


謝跳蚤死後,鄉親們把他埋在謝垟底垟心的墳墩中。從此,謝垟底唯一謝姓人家,就在地方上消失了。他的名字,連同他的故事,也漸漸成為傳說,也慢慢消失在歲月的風塵中。贊曰:鐵骨銅身壯,刀槍難近前。形容如跳蚤,騰躍似飛仙。倒立坭橋過,翻身江渡翩。金錢一壯士,事蹟久相傳。


是為記,公元二零二零年四月五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