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在歷史上,很多人認為,中國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就三次,其實應該是五、六次,為什麼這麼說呢!是有人刻意記錯,還是可考的歷史材料少呢?今天,小編胡亂就為大家講解一下,五、六次大規模人口遷移有那些,又是為什麼被迫遷移的。

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第一次是在西晉末年,因為西晉時多民族的分裂局勢使北方戰亂頻繁,北方貴族為了安定的生活就都逃到了南方,為南方帶來了人力與物力,也將北方現今的農耕技術與灌溉技術帶到了南方,使南方的文化迅速發展,經濟穩定。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漢人的大量南遷,不僅給南方充實了南方勞動力人口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促進了南方生產力的發展,為今後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

由於漢人的南遷,北方各少數民族南進中原地區,給中原地區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破壞,給留在中原的漢族百姓帶來了災難,那時候漢人被稱“兩腳羊”,是漢族的血淚史。

但是,少數民族南遷,客觀上加速了民族間融合。

為日後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第二次是中原遷民受唐末黃巢起義的影響,再次遷移至皖南、贛之東南,以至粵之東北邊界。

安史之亂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北方是唐政府軍與叛軍交戰的主戰場,大批北方居民為躲避戰亂逃往南方。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有學者甚至認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難度受金人入主中原的影響,中原人大批隨宋室南遷,分遷至粵之東部北部。不少人遷入福建。

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兩宋之交“靖康之變”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第四次是明末清初,手滿洲人南下的影響,分遷至粵之中部及濱海地區、臺灣,有的遷至東南亞乃至全世界。

明初大移民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佈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第五次是清朝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中原南下一部分人遷於粵南與海南島等地。

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湖廣填四川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順天府尹張德地擢升為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經歷了明朝末年以來數十年的戰亂,已是“十室九空”,重慶城中不過數百戶人家,州縣居民也往往只有數十家乃至十幾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戶。面對如此殘局,張德地上書請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張獻忠亂後,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清代遷往西南地區的民眾向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了,政策上對移民的獎勵頗為誘人:移民入川,五年內不用納土地稅。三藩之亂平息之後,清政府還宣佈,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於是民眾蜂擁而至,這次大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

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人口遷移


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們要尊重史實,既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後人的負責。

#歷史上大規模人口遷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