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1 中國歷史昭示著必然復興


世界各國都在驚歎中國崛起的速度。美國及其西方追隨者們卻在不斷阻礙中國的發展。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歐美一些國家更是不遺餘力地誹謗和打擊陷害中國。

西方國家認為,他們的"民主制度"是全球唯一先進和正確的。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與他們不同,因而是錯誤的,必須修正或扭轉到他們的軌道上來。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基辛格與他的《論中國》

對此,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他的《論中國》一書中說: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它似乎沒有起點。它不是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恆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中華文明是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中。中國歷史呈現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態勢,一直延續著其傳統文化體系和治國方式。

另一位英國教授馬丁·雅克也曾說:中國只是在復興,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雖然中國與西方國家一樣,都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但是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經歷了無數次的衰落與崛起,中國文化深深地融合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在中國人眼裡,看似強大無比的西方不過是新人而已。對中國而言,骨子裡中國就是強國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坐上屬於自己的世界強國位置,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這些國外有識之士看出:中國是以自己獨特的古老文明自立於世界的。而且,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很有可能彎道超車,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站上國際舞臺的核心"C位"。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馬丁.雅克

我驚歎於這些老外的話。由此更加深了對老祖宗數千年文化的頂禮膜拜。於是,再次認真閱讀《史記》、《資治通鑑》等一些歷史書籍。

其實,閱讀史書不僅讓我們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更可以使我們加深對國際形勢的理解。況且,閱讀古籍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些中華民族的寶貴經驗,能夠穿越歷史長河,給現代人以啟迪和教誨。讓我們每個人從中獲取寶貴的人生智慧,提高我們的精神層次和思維格局。

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歷史中最精彩的時代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原,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不禁想到: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此起彼伏戰亂不斷,從中湧現出的傑出諸侯王公,優秀文臣武將多了去了,比如春秋五霸,戰國四君子等等。為什麼最終卻被偏西北一隅、初期看似落後的秦國統一了呢?

仔細翻閱《史記》等書,認真思考後得知:在春秋戰國的朝代變遷更替中,

因為秦國善於招賢納士,重用優秀人才,且大力推行了改革變法,所以才能在諸侯國中勝出。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2. 從秦國不拘一格網羅人才說起


秦國祖先秦非子,因替周王朝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周幽王時,秦襄公因保衛王室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但那時秦國作為邊陲小國,一直被位於中原腹地的齊、晉、燕等大國忽視。

秦國最早開始引進人才的國君當屬秦穆公。他引進了兩位著名人才:由余和百里奚。

由余,是當時西戎部落的大臣,被派出使秦國。秦穆公覺得這是個人才,立即把他挽留在秦國。在熟悉西戎國情的由余幫助下,秦國很快就滅了西戎十二部,統一了西部邊疆。

百里奚,是虞國亡國後的陪嫁老奴。秦穆公聽聞此人有本事,立即把他用五張羊皮換回來。百里奚不負秦穆公所望,他所出謀劃策的事和他所推舉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功或建立功勳的。他倡導文明教化,讓老百姓得到好處,並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為秦國打下最初的文明基礎。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百里奚

數百年之後,秦國進入秦孝公時代。聽說秦國招賢納士,衛國的公孫鞅——商鞅來到秦國。他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平民,但又是個胸有治國大法、不可多得的精英。秦孝公認真聽取他的治國之術後,馬上決定大力推行改革——變法圖強。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重大舉措。

張儀,是一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魏國貴族後裔。他是鬼谷子的學生,頗有知識與名望,秦惠王任命他為相國後,他使用"連橫"之術,四處遊說魏、齊、燕、趙、楚等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把幾個諸侯國的國君玩得團團轉,最終破壞了他們之間的"合縱"聯盟,為秦國逐個消滅六國打下了基礎。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秦孝公

范雎,也是人。他的滿腹經綸無處可用。在被陷害毒打差點死去後,飽受屈辱的他改名換姓跑去了秦國。他先提出了的策略,又幫助秦昭王鞏固和強化了王位,於是被拜為相國。在他的決策下秦國屢戰屢勝,長平之戰爆發後,他以反間計讓啟用了紙上談兵的,使得大破趙軍。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秦國數百年來一直奉行"不拘一格招賢納士"的政策,才有了數百年之後的強秦。

中原的齊、晉、燕、趙等各國,他們的文化歷史更悠久,起點都比秦國早,各種人才濟濟。但在他們的多年糾纏互鬥中,沒有秦國這種"韜光養晦",吸引人才的長期戰略,因此最終均被秦國滅掉。

對秦國來說,不管你是乞丐還是平民,抑或老翁或是逃犯,只要你有才華就能被秦國國君賞識,並獲得高官厚祿。這一政策深入人心,所以秦國得以網羅了中原各國最傑出的仁人志士。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范雎

當今國際社會也是如此。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二百多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正是因為實行了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策略。這一點恰與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相似。

由此具體到我們今天的職場。各個公司或集團,抑或"獨角獸"們,要想迅速發展壯大佔領行業制高點,必須網羅本專業最頂尖的人才。

作為個體來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嶄露頭角,必須把自己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實力的某種行業人才,才能遇到"伯樂"——有機會被大的集團或公司看中。抑或是乾脆自己創業當老闆,成就一番大顯身手的事業。


, 3. 變法圖強是中國前進的必然


在中國漢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其作用和影響力相當於如今上世紀4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政策。

商鞅變法之前,周王朝以及各諸侯國都屬於君王分封制,也就是奴隸制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底層人民依附於貴族奴隸主。無論是對內生產還是對外作戰,都沒有積極性。

商鞅吸取了之前李悝和吳起變法的經驗,開始在秦國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總共進行了兩次改革。他的改革變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頒佈《》,大力刺激農業發展。第二,制定了嚴酷的刑法,同時重賞立信賞罰分明,建立了最初的法治社會。第三,主張重戰尚武,就是向外擴張領土的思想。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商鞅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七國之首,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的顯著成果如下:

廢井田、開阡陌。把標誌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實行。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大大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重農抑商。法律規定,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如棄本求末,或遊手好閒而導致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勞役和賦稅,鼓勵無地農民開荒。推行成年男性必須分家的小家庭政策。大大有利於增殖人口,增加徭役和戶口稅。

統一度量衡。為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等交流活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商鞅與保守派辯論

商鞅的改革,使得奴隸制社會的某些"人制"向"法治"改變,對整個國家的作用和影響非常之大。通過變法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變後,秦國一躍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之後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奠基。

由商鞅變法,進而回顧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其實也是一種類似的"變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變。

事實證明,原先的計劃經濟政策,束縛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阻礙了經濟發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與西方世界高速發展的先進經濟體相比太落後。中國人一經覺醒,立即開始"變法"——實行改革開放。

經歷了短短四十多年,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大跌眼鏡的驚訝中,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迅速發展為科技、經濟突飛猛進的先進大國——如今已成為誰也不可小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指出,在過去的2000年曆史中,中國有1800多年的時間佔據世界GDP的頭號位置。在1820年,中國的GDP佔比仍然超過30%。由此可見,具有獨立文化和經濟系統的中國,只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才落伍了。

通過閱讀《史記》和《資治通鑑》等多部國學書籍可知,中華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擁有系統的、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這也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建立西方文明之外的另一種文化和意識形態,並引領中國迅速進入世界民族前列的原因。

基辛格強調,中國傳統的國際關係理念核心是公正而非平等。中國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念是崇尚防禦而非進攻,中國對海外開疆拓土缺少興趣。從不大規模對外擴張。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一直號稱要給全世界各國平等,但他從來沒有給各國以真正的公正。相反,美國動輒以世界警察的身份發動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

當前這場疫情,是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由此也讓人們看清了東西方之間的差異和文化及制度之間的優劣。

讀古論今:從秦國的發展看中華崛起,古老文明孕育著今日復興

14億人的中國在兩個月時間就迅速遏制了疫情,給人民提供了安全保障。而號稱最民主、最自由、最尊重人權的西方世界,染病率和死亡率卻大大高於中國。

傳承數千年燦爛文化的中國,必將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有話:我是作家虞思桐。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點擊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