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在育兒中我想說身教言傳

言傳身教,出自《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成語解釋為: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

該詞的語法為聯合式。那麼,問題來了,在育兒中,言傳和身教哪個在前?

我們整天苦口婆心的教孩子,卻經常被孩子嫌棄“嘮嘮叨叨”!有時被氣急,也會用短平快的辦法,大喝一聲:我數三個數,你趕緊過來,1、2......可是這辦法一次兩次還好,時間久了還是不見成效,甚至搞得親子關係緊張。

記得以往給成人學員們培訓,做過這樣一個小測試:“同學們,下面請聽老師的指令,跟著一起做啊!首先,請伸出右手並握拳,然後伸出拇指、再伸出食指(呈八字狀),好的,現在請按照指令做——將你的手勢放到腦門上(講到此處,我一邊說一邊將手比劃在下巴上)”,結果奇蹟發生了,課堂上80多人,幾乎都和我一樣將手放在了下巴上。我重複道:“請將手放到腦門上。”但我的手仍然在下巴上不動,這時有一小撮人開始左右觀望,其中少數幾人猶豫後將手放到腦門上,當我重複第三次,班上仍然有一多半的人還是保持著原有姿勢。

“言傳身教”,在育兒中我想說身教言傳

此外,作為路盲的我,還曾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快走到十字路口找到一位男士問路(在我看來,男士們的方向感一般都比較好)。只見這位大哥,一邊對著微信說話,一邊伸長手臂往右一指,接著放下手機對我說:“看到紅綠燈沒?往左拐一直走就看到了!”說完匆忙地離開了,我本能的點點頭,接著開始蒙圈:這大哥告訴我看到紅綠燈往左拐,可是他的手勢明明是往右邊指的啊!同志們,如果此時你是我,你會往哪個方向走?我果斷選擇了他實際行動指引的那個方向(至於,走錯路的事,我就不想說了)!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乎!

由於疫情,這個假期特別漫長,一家人只能誰都不嫌棄誰,日夜地廝守在一起。前期還沉浸在春節的作息習慣中,每到晚上各種催促讓孩子們睡覺,可是當孩子們躺下熄了燈安靜下來,總還是會找各種理由出來,一會上廁所,一會餓了想吃東西,孩兒爸問:怎麼還不睡覺?!孩子振振有詞,你不是也沒睡嗎?

相反,當我們都安靜的或坐在書桌前,或坐在陽臺上椅子上看書,孩子們不需言語就會乖乖地來到各自房間學習或閱讀。

春節前,有一天晚上帶著孩子出門取快遞,不遠處兩個男士面對面在談話,一會小寶離開我,跑向兩位男士,我正詫異他要做什麼,兩位男士同樣奇怪看著小寶,只見孩子走過去,用力地踩著一位男士剛剛扔到地下,還未熄滅的菸頭,接著蹲下身撿了起來,扔到旁邊的垃圾箱裡,然後向我跑回來,還不忘回頭對兩位男士說:叔叔,這下就安全了!

我們常說,生而為人,你要善良,記得我在很小的時候,媽媽會把女乞丐帶回家裡,為她洗頭梳頭,然後包好餃子給她吃,那時物質還很匱乏,我們姐仨看著她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媽媽卻說:等她吃飽了你們再上桌!

“言傳身教”,在育兒中我想說身教言傳

很多品質和終身受益的習慣,正是在兒時父母的身教言傳中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南朝·宋·范曄在《後漢書·第五倫傳》中寫道:"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從而引出這樣一組名言: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說身教勝於言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