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熱度回落,哪些技術能成為關鍵推手?

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疫情期間,“宅生活”成為一種常態。雖然旅遊、餐飲、線下娛樂等行業受到較強衝擊,但是受到政策加持和市場需求暴漲帶動,以生鮮配送、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為代表的“宅經濟”逆勢大熱,成為戰疫中的一抹亮色。“宅經濟”的異軍突起,既為化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提供了緩衝空間,也吹響了各行各業加速線上升級的號角。

“宅經濟”熱度回落,哪些技術能成為關鍵推手?

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整個社會猶如被置入實驗室,為“宅經濟”的爆發性發展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如果說疫情催熟了“宅經濟”,應該沒人會反對。如今,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足不出戶”不再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宅經濟”開始面臨一定程度的熱度回落考驗。

同時,在疫情期間被特殊性短時流量高峰推向“C位”的“宅經濟”,本身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痛點。線上課程魚目混珠,消費糾紛接踵而來;網絡遊戲貨不對板,維權不易直接卸載;“雲生活”依賴App,涉嫌過度收集信息……疫情期間,各方都想分“宅經濟”的一杯羹,不少項目倉促上馬,在產品質量、商家信譽、物流配送等方面不盡如人意。無限美好的“雲端”消費場景,在“落地”的過程中被層層耗損。

照此來看,“宅經濟”風潮難道只是“疫”時之選?其實未必。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宅經濟”仍然屹立風口。

國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中國的“宅經濟”企業也可順勢佈局海外市場。更重要的是,雖然疫情流量有其特殊性,但並不是完全不可持續的。不可否認,經此一役,很多人的消費理念、消費結構與消費習慣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乃至重塑。“宅經濟”目前存在的問題,並不能掩蓋其高效便捷帶給人們的良好體驗。隨著線下經濟的復甦,或許“宅經濟”會有所降溫,但整體仍會持續發展。

不過,雖然發展趨勢不會因疫情的結束而嘎然而止,但是“宅經濟”要想延續紅利期,還要苦練“內功”。“宅經濟”大熱的背後,用戶需求才是真正的引爆點。倘若不增強用戶意識,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更周到的服務,提升用戶“雲體驗”,增強用戶黏性,“宅經濟”難免走不長遠,淪為“一錘子買賣”。

“宅經濟”熱度回落,哪些技術能成為關鍵推手?

而不斷進階的新技術與不斷完善的服務鏈,則是“宅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推手。“宅經濟”實現的前提,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物流配送體系的完善。藉助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基建帶來的技術驅動,以及通過重構供應鏈、服務鏈實現的多業態融合發展,“宅經濟”能夠加速自我革命、轉型升級,逐漸解決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和痛點,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效率,從而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