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談“毒”色變到探索利用,一場病毒展如何引發觀眾對未來的思考

2019年底,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2日,國內25個省(區、市)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500餘例;1月30日,世衛組織(WHO)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3月11日,世衛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已具備“大流行”特徵,成為第一個被稱為“大流行”的冠狀病毒傳染病……


與此同時,秉持著“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全國多地博物館也紛紛在其官方社交媒體上面向社會徵集抗“疫”見證物。2月21日,上海科技館發佈關於病毒主題科普展的徵集公告,並擬策劃以《舞動的幽靈:新冠啟示錄》為題的病毒科普展。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展覽籌備如何了呢?為此,弘博網特別採訪到此次展覽項目的負責人、上海科技館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徐蕾,為大家介紹展覽的策劃思路以及目前的進展情況。


從談“毒”色變到探索利用,一場病毒展如何引發觀眾對未來的思考

上海科技館病毒主題科普展的徵集公告


一場以病毒為主題的疫情科普展覽


徐蕾介紹,臨時展覽一直是上海科技館追蹤社會熱點、回應公眾關切的重要手段。早在1月25日,上海科技館便敏銳捕捉到新冠疫情這一社會熱點。為了及時回應這一熱點,向公眾傳遞科學的防疫知識,負責臨展策劃的研究設計院在春節期間便迅速組建項目團隊,正式啟動了新冠肺炎疫情科普臨展的籌備工作。


考慮到當前疫情仍在持續進行中,對其的科學研究以及相關數據還未到塵埃落定之時,難以在展覽中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展示。與此同時,展覽項目團隊也注意到,這次疫情的暴發使得公眾對病毒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因此,此次科普展覽將以疫情作為切入點,從病毒學、傳染病學、社會學等不同視角,引導公眾深入瞭解病毒及其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獨特作用,探討病毒如何影響人類文明進程,以及人類未來應該如何與病毒長期共處。


“病毒是一種奇特的生命形式。眾所周知,一切生命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病毒的組成則極度簡化,連基本的細胞結構都不存在。自2009年以來,全球共計有六次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且每次事件均由病毒引起,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病毒的瞭解卻並不多。”徐蕾說道,“實際上,在此次疫情早期,人們很大一部分的恐慌便來自於對病毒的不瞭解。因此,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公眾開展病毒科普教育,幫助公眾正確、科學地認識病毒,以對網絡上紛繁複雜的資訊保持清醒的判斷力,這便是我們策劃此次展覽的初衷。”


從談“毒”色變到探索利用,一場病毒展如何引發觀眾對未來的思考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株02 圖片來源: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多角度探索病毒這一特殊的生命形式


無論在虛擬的Cyber空間還是真實的現實世界裡,“病毒”這一名詞似乎總是一個堪稱臭名昭著的存在。的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病毒”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它必須侵染細胞之後才能複製自己、傳遞後代,完成整個的生活史過程,因而必然危害到大多數細胞生命的生存,人類同樣受其危害頗深,豪不誇張地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戰勝病毒侵染的歷史。


目前,展覽正在積極籌備階段,展覽初步大綱已形成,包括一個兼具哲學思辨與藝術創意的引入部分和“病毒星球”“暴發·戰‘疫’”以及“共享未來”三個部分,從生物學、流行病學、人文、生態視角,引導公眾一起共同探索病毒起源簡史、瞭解病毒的生物學分類及作為傳染病病原的傳播機制、並探討病毒如何影響人類文明進程、以及人類未來該如何與病毒共處。


1


追溯病毒的起源


據瞭解,早在人類和絕大部分動植物出現之前,病毒就已經是地球的主人了。雖然我們對於病毒的發現歷史並不長,但人類與它們的相遇卻早已發生。幾千年來,無處不在的病毒引發了多次全球範圍的重大流行疾病,如天花、麻疹、流感病毒等,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近些年,新發病毒暴發的頻率更是越來越高,如H1N1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造成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等,其影響規模也越來越大,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安全。


從談“毒”色變到探索利用,一場病毒展如何引發觀眾對未來的思考


因此,徐蕾表示,展覽將在第一部分對病毒的起源、種類、特點以及傳播進行詳細的說明,同時為觀眾介紹歷史上那些因病毒造成的重大疾病,幫助公眾正確、科學地認識病毒,引發全社會對病毒研究的重視。


2


一場全民戰“疫”


回看疫情暴發後的這幾個月,突然來襲的新型冠狀病毒對我們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中國在疫情暴發後的快速反應、高效防控以及全民參與則有效阻止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樹立了世界防疫的典範。


作為向公眾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的科普場館,上海科技館的此次展覽則更多聚焦於科技在這場戰“疫”中所發揮的力量。徐蕾介紹,展覽計劃通過大數據可視化、場景實物模型、互動體驗等方式,展示疫情暴發過程中科研、科普、醫療等機構的應急反應和應對時間軸;同時,展覽還將展示科研機構在科研過程中所使用的相關物品,以及在此次戰“疫”中大顯身手的智慧醫療,如智能檢測技術、消毒機器人、智能方艙模塊等高科技產品,突出抗“疫”戰鬥中的科技力量。


從談“毒”色變到探索利用,一場病毒展如何引發觀眾對未來的思考

雲端智能送貨機器人完成“專藥專送”(圖片來源:上海證券報)


此外,為了記錄疫情之下的集體記憶,上海科技館也正在面向全社會徵集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各種物證,如疫情期間的藝術創作、相關證件等,以呈現全民戰“疫”中的點點滴滴。同時,徐蕾表示,展覽也希望通過展示這些普通人的物品,去關注疫情之下人們的心理狀況,特別是病毒感染者這一群體,從而消除歧視,給予他們足夠的心理關懷。


3


引發觀眾對於未來思考


4月8日零時起,武漢已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隨著武漢“城門”的打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已逐步好轉,但疫情所帶來的慘痛代價卻使我們不得不繼續思考病毒對於人類文明進程的改變、以及未來該如何與病毒共處。


目前,國內疫情形勢雖已好轉,全球疫情卻不斷拉響警報,形勢不容樂觀。“病毒傳播是沒有國界的,全球範圍內頻繁的人員往來加速了病毒的傳播,導致了這一場全球危機的發生。”徐蕾說道,“為此,我們也將會在展覽中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引導觀眾去思考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該如何應對這一全球性的挑戰。”


與此同時,徐蕾表示,此次展覽也希望促使公眾重新審視人類與生活在同一星球上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縱觀近些年的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幾乎每一次都與野生動物有關。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或中間宿主便普遍被認為與蝙蝠或穿山甲等野生動物有關。“人類活動的急速擴張嚴重侵害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造成了二者之間的過度接觸,使得原本寄生於野生動物的病毒通過跨物種傳播侵入人體,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們希望能通過此次展覽去倡導一種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觀,讓觀眾得以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徐蕾說道。


此外,此次展覽中還將加入對健康生活的倡導。徐蕾表示,通過歷次與傳染病的抗爭,人類一方面獲得了慘痛的教訓,但另一方面也從中學到了抗擊傳染病的寶貴經驗,如建立隔離檢疫制度、完善城市公共衛生體系以及勤洗手、戴口罩、使用公筷等個人防護手段。對此,展覽中也會通過富有創意的互動設計進行具體展示,以向觀眾倡導健康衛生的新生活方式。


從談“毒”色變到探索利用,一場病毒展如何引發觀眾對未來的思考


“雖然病毒常常令人談‘毒’色變,但它們對於人類而言並非一無是處。”徐蕾說道。在歷史長河中,正是病毒迫使人類細胞不斷作出改變,增強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正如美國作家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中提出,病毒“Virus”一詞來源於古羅馬,其原意既表示蛇的毒液,也表示人的精液,同時兼具毀滅與創造雙重含義。為此,展覽一開始就會通過引子部分,設計一種思辨式的藝術裝置,來表現病毒這一充滿矛盾的特性,並在展覽的後續部分與之呼應,呈現它們在人類生命乃至地球生命演化過程中的複雜、多面的影響。此外,徐蕾表示,展覽還將進一步介紹病毒對於現代生命科技的促進作用,如轉基因技術、藥物開發等,以鼓勵觀眾積極思考如何利用病毒來為人類所用。


展覽需要來自各方的支持


據徐蕾介紹,目前展覽的初步大綱已經完成,相關配套的教育活動和衍生品也正在積極研發中,以期望為觀眾帶來豐富的參觀體驗,從而更好地認識病毒,消除恐懼。


談及策展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徐蕾表示,此次展覽涉及到的內容非常綜合,素材資源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如展覽中的藝術品需要藝術家從零開始創作,而以全面展現社會各領域抗“疫”行動的記錄,則需要來自各行各業抗“疫”物證的支持。“目前,徵集活動已收到近百名捐贈者的300餘件捐贈物品,其中包括許多中小學生的圖片及文字作品。後續我們也將積極聯繫科研機構、醫療團隊以及人工智能高科技企業,希望能夠得到相關物證以及智慧科技產品的支持,展現科技戰‘疫’的力量。”徐蕾說道。


據悉,此次展覽還將漸次推出共享簡易版、巡展完整版及線上全景展等豐富多樣的展覽形式,並將在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場館共享展覽資源,以及在上海科技館的首展結束後開啟國際巡展之旅。對於國際巡展,徐蕾表示,如今疫情已成為國際性事件,中國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在減緩疫情擴散蔓延、阻斷病毒傳播方面取得明顯效果,為各國疫情防控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因此,上海科技館希望通過展覽的方式,向世界各國總結、梳理中國抗擊疫情的經歷和思考,探討在全球化視野下的人類共同命運,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阻止疫情進一步的擴散。目前,已有部分國內外博物館表達了對此次展覽的興趣及意向。


整理自訪談錄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