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石頭有兩次生命:一次是物質生命,萬年沉積誕生於地球之表,蒼古而悠久;一次是藝術生命,被人拾取欣賞於心神之間,清奇而當下。

慣向青林與碧溪,幽居竹石自相宜。從古至今,幽齋雅室之中,石頭始終佔據著重要位置,它不僅使空間生韻,更令人心性平和。

雅石既可以“以小觀大”臥遊山水,又能託物寄情,廣受歷代文人喜愛。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關於古人賞石、玩石的故事。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明 陳洪綬 雜畫圖冊 蘭花柱石圖頁

賞石文化的萌芽期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

中國人賞石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尚書·禹貢》記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顯然,這些“怪石”和江邊“浮磐”被貴族們當做賞玩之物。

秦漢魏晉時期,賞石文化在造園實踐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秦始皇建“阿房宮”以及漢代“上林苑”等宮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重置石造景、寄情物外。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

賞石文化的發展期

唐代是中國賞石文化昌盛發展的時期。

唐朝時,眾多文人墨客愛好賞玩天然奇石,他們將形體較大、造型奇特的用於造園,點綴,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並作詩文頌之,使賞石文化更具濃厚的人文色彩。

大詩人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專家。白居易深愛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為中國賞石文化史上一篇重要文獻。晚年居住洛陽,更是“閣前疊石,堂中藏石”,將奇石作為住所重要點綴。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白居易的好友牛僧孺可謂是唐代愛石、藏石大家。他在家中擺放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對,視若珍寶。並把石峰從大到小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每類分別品評為上中下三等,開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風的先河。

著名詩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非常喜歡當地的奇石,曾親自前往“龍壁”採料石,製成硯送給好友劉禹錫。另外,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是奇石愛好者、收藏者。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賞石文化的繁盛期

宋代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繁盛時代。

宋徽宗大興“花石綱”(往汴京運送花石的船隊),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朝野上下,賞石、藏石蔚然成風。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米芾、蘇軾等賞石大家,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都是當時知名的奇石愛好者。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北宋 趙佶 《祥龍石圖》

大文豪蘇東坡是一位嗜石成癖者。他首創了以清水供養石頭的方法,後世文人多效仿之。他還寫下了《後怪石供》、《北海十二石記》等賞石專著,其“石文而醜”的賞石理論也被後世奉為經典。

東坡酷愛品賞、收藏奇石。據《前怪石供》中記載,蘇軾在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時,經常用糖餅換取當地孩童下水撈取的形狀奇異的石頭,不久就得到了大大小小共298枚“怪石”。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大書法家米芾可謂是“古今第一賞石名家”。米芾收藏的奇石不計其數,在長期的欣賞把玩中,他總結提煉出“瘦、縐、漏、透”的賞石四要領,至今仍是玩賞太湖石的基本準則。

米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石痴”。在安徽就任無為軍知州時,見衙署內有一立石十分奇特,立即更衣、整理帽冠,對著大石下拜,口中還不停地呼喊著“石丈”,因此被國人稱為“米癲”。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米芾拜石圖

“雲林居士”杜綰寫下了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雲林石譜》,該書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之精髓。書中記載石品達116種,對石頭出產地、採集方法,形狀、色澤,品評等均記載翔實,在歷代賞石界享有很高聲譽。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雲林石譜》書影

賞石文化的鼎盛期

明清兩朝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大發展的全盛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園林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奇石文化的繁榮,並在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上漸趨成熟。其中代表性的著述有林有麟的《素園石譜》、毛奇齡《後觀石錄》、宋犖《怪石贊》、沈心《怪石錄》等。

萬曆年間林有麟的《素園石譜》堪稱最完備的一本圖文並茂的石譜。其囊括明前書籍中有關於雅石的各種記錄,詳細轉敘雅石的產地、命名由來、造型特徵等,是我國雅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鉅著。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明 林有麟 《素園石譜》

地理學家徐霞客也是一位愛石之人。他在四處遊歷的行程中,遇到並記錄了大量的奇石。他盛讚大理石的天然瑰奇,大理石也就藉著《徐霞客遊記》而聲名遠播。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竹石畫筆精墨妙,自成一格。他深受蘇東坡“醜石觀”影響,畫石獨出心裁,不循陳規,專畫頑石、山石、醜石,以至醜表現至美,達到了醜而雄,醜而秀的理想境界。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清 鄭板橋《墨筆竹石圖》

清朝小說家蒲松齡也是一位知名的奇石鑑賞家。他一生寫下賞石詩存40餘首,並將他摯愛的10方佳石稱為“十友”。他的小說集《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為《石清虛》,描寫了一個愛石之人與石頭生死相依、五起五落的故事。

在蒲松齡故居,現存有一塊名為“蛙鳴石”的靈璧石,為蒲松齡心愛的藏石之一,他曾作詩吟詠之:“我以蛙鳴間魚躍,儼然鼓吹小田邊。”


賞石 | 從天然頑石到高雅藝術,古代文人的奇石情緣


▲蒲松齡故居的蛙鳴石

古人所謂「室無石不雅,居無石不安」,悠悠頑石,結天地靈氣而生,靜置案上,雖不能言,卻能清心怡情,將你引入一種超脫物外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