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滋年味‖爆竹聲裡的硝煙味

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過年味道是不是越來越濃呢?

10月31日,我在悟空問答裡回答了“禁放鞭炮是不是中華文化一種損失”,閱讀量達102萬,點贊量4000多,評論也有三千多條。不想我一則普通的回答,竟有這麼多人圍觀,我受寵若驚,誠惶誠恐。

年滋年味‖爆竹聲裡的硝煙味

竹報平安,春節吉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放點鞭炮似乎必不可少。它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至今不可或缺。

記得小時候過年,農村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有鞭炮聲響起。送灶君,拜年菩薩,迎新年接財神等都要燃放鞭炮,圖的是個吉利。這是千百年來一直未改變的一種民俗活動,也應該算是一種傳統文化吧。那個時候的爆竹沒有像現在那麼高級。一般的爆竹可拿在手裡放。“砰啪”,兩響。放爆竹時,左手拿爆竹,右手拿煙或其它有明火的器物,點燃導火索,左手伸開,隨著“砰”的一聲,爆竹離開手沖天而起,在空中又“啪”一聲炸開,爆竹分為兩截,掉到地上。那硝煙味也在空中瀰漫。每次放爆竹,我們一般放8支,共16響。如果偶爾有不響的,也不計較。所以呀,過年的時候,鄉村的爆竹聲此起彼伏,也算熱鬧,但喜的是孩子,拿個爆竹蒂頭當玩具。還有鞭炮,鞭炮就放個100響或200響的。隨著噼裡啪啦一陣響,一股青煙夾著硝煙味隨風而去。小孩子們走過去尋找一些沒響的鞭炮,撿起來可以自己放。那“啪啪”的聲音裹著孩子的笑聲在村子裡迴盪。這就是過年的味道吧。

年滋年味‖爆竹聲裡的硝煙味

等到我兒子降臨,他們的童年和我小時候稍微有點不一樣。我兒子80後,那個時候除了爆竹鞭炮,還有一種小煙花,長長的像一支小木棒,拿在手裡也可以放的。點燃後,從裡面發出細細的,五顏六色的小火花。孩子們看了樂得合不攏嘴。大人也跟著笑。過年喜慶的味道在村裡瀰漫著,傳遞著。

後來,我進了城。城裡的春節確實跟鄉下不一樣。沒看見有人拜菩薩拜祭祖宗。當然,城裡人自顧自,同一單元的鄰居可能不認識。再說每家每戶那扇門始終關著,你不知道人家在做什麼。不像鄉下,可以隨便走動。

城裡人過年也放煙花爆竹。一是在大年三十零點左右,那鞭炮聲不是此起彼伏,而是亂成一鍋粥。到處是響聲,到處是硝煙味。天空中瀰漫著硫磺的味道。在燈光的照耀下,那煙霧繚繞,久久不肯散去。現在的爆竹已不是以前的爆竹,叫電光炮,點燃後響幾十響上百響。鞭炮更有上千響的。那煙花更不得了。那綻放的煙花跟我小時候國慶節北京放的煙花差不多。煙花花樣繁多,綻放的煙花也各種各樣。煙花散去,各種碎紙屑也如天女散花般降落地面。

年滋年味‖爆竹聲裡的硝煙味

現如今,各地禁放煙花爆竹的地方法規陸續出臺。近兩年我們湖州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去年包括農村也禁止燃放。老百姓雖有意見,但也無可奈何,因為這是法規。

過年少了煙花爆竹的聲音和硝煙味,似乎這過年的味道淡了許多。然而,集中時間大量燃放煙花爆竹確實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影響。但不放煙花爆竹,似乎這春季和平是沒什麼兩樣。這確實很矛盾。

爆竹爆竹,從竹筒到人造的爆竹。祖先是很有智慧的。那麼我們現代人能否創造出不那麼汙染環境的爆竹呢?我想,只要國人創新意識還在,新的環保型的爆竹肯定會出現。而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也不至於煙消雲散。

過年,熱鬧而又安全,沒有硝煙的年味也許不會太遠。

年滋年味‖爆竹聲裡的硝煙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