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解《紅樓夢》作者之言、之淚、之痴、之味!


“情”解《紅樓夢》作者之言、之淚、之痴、之味!


《紅樓夢》第一回,作者開宗明義:本書大止談情,且實錄其事,書中所記何人何事,皆按跡循蹤,不敢稍加穿鑿。意思就是我說的事都是真的,絕不像前人那樣胡編亂造。正如金剛經裡所說:“如來是真語者,是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作者反覆證實自己這本書的真實可信,認為是值得聞世傳奇的!然而作者的真實意願卻是:看這本書,你不僅可以從中消愁破悶,還可以醒同人之目,省些壽命筋力,不要去謀虛逐妄了。

講完《紅樓夢》的主題思想,作者依然還不忘再添一絕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似乎作者還是不相信世人能理解他,能讀懂他。

然而作者大概沒有想到,《紅樓夢》自問世以來,已轟動了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紅迷”們為他傾倒,我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員。這些“紅迷”們,自然也都是能理解他的“言”,他的“淚”、他的“痴”、他的“味”的人!在此我想回贈他一絕:

每讀《紅樓》言,含著心酸淚,同與作者痴,共解其中味!如果作者泉下有知,也希望他能不再悲嘆了!

如果:“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人心中也就有一千個賈寶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薛寶釵......一千個《紅樓夢》,今天我就說說我心中的那個《紅樓夢》。

在我看來,《紅樓夢》應該是作者以自己生平所見所聞的那些女子們為主要人物,以這些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及家族的興衰際遇為主要內容。但是作者的目的卻是在談“情”-----談“情”是如何影響這些女子的命運的。

作者以自己一生的觀察和體悟感受到了“情”字的珍貴。在作者筆下,每一件小小的事,背後都隱藏著“情”字的力量和作用。父母親情、兒女私情、姦淫濫情、同情、恩情、殘酷無情等等等等,無不在說“情”!所以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所聽《紅樓夢》曲的第一句就是在問“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這一問其實包含著作者對人生的強烈質疑:既然我們人類有這麼濃濃的情,卻又為什麼總是寂寞傷懷,總是無可奈何!

當我們看《紅樓夢》,我們會感受到在人與人之間各種真情、無情、假情,還有不應該有的情。可現實中假如你置身其中時,也許就會常常看不清楚,想不明白!

“情”解《紅樓夢》作者之言、之淚、之痴、之味!


作者無疑是一個重情之人。這也是作為作者代言人的賈寶玉會愛“深情”的林黛玉,而不愛“理性”的薛寶釵的主要原因。這也是賈寶玉厭惡“仕途經濟學問”,而喜歡“風花雪月的浪漫詩文”的原因。這也是賈寶玉被眾女子所鍾情,而被世道所不容的原因,這也是造成他風塵彔彔,半生潦倒,不能承繼祖宗之業的命運的原因!

作者借石頭之言自怨自嘆,日夜悲哀:為何我這麼聰明的人,竟然沒有一點用。這難道是作者的宿命?

我想第二回作者借賈雨村之言是在為自己辯護,他把那古今的人都羅列出來,一一比較,給自己這種人下了一個結論:他們既不是大仁者能修治天下,也不是大惡者能擾亂天下,而是天地所餘之秀氣,因漫無所歸而被那風吹雲摧之後,又遇那風雨雷電所掀發的邪氣,才生成的人。若生於公候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如此一番言論,作者也只能用賈雨村(假語蠢)之言來自我安慰罷了。

這一段話,在我看來是自相矛盾的。然而絕對地無可厚非,因為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是矛盾的,為什麼說作者自相矛盾呢?因為他明知道自己非大仁之人,不能拯救蒼生,不能繼承祖業,並不是自己的錯,還是覺得慚愧,覺得自己有罪,還要編了此書來告罪。

那麼他到底為什麼矛盾呢?我想還是從書裡面找答案吧。

故事一開始應該是作者幼年時期所親聞親見的事情。心理學家發現,幼年時期的經歷對人的影響是最不容忽視的。是形成他性格的主要因素。

第一段故事說的是家境富裕的甄士隱,對女兒英蓮視如珍寶,而且為人重情重義,他資助落魄潦倒的賈雨村參加大考。不幸的是,英蓮被拐子拐走,家裡又遭失火,失魂落魄的甄士隱住在岳丈家受盡白眼和譏諷,因此他看透人情冷暖,最終悟道成仙。而不久之後,考場得志的賈雨村獲得一官半職,當他在大街上偶遇了甄家丫鬟,就找上門奉上許多銀子,雖然目的是想娶甄家丫鬟嬌杏(僥倖),但也算是對甄家有所報答,此時看起來賈雨村還不壞。後來卻因恃才辱上,被同僚誣告,不得已回了原籍,自己又去遊覽天下,不亦樂乎。當他途中偶遇冷子興,倆人一交流,便為賈雨村日後聯絡上賈政,起復官職留下伏筆。

“情”解《紅樓夢》作者之言、之淚、之痴、之味!


攀上家政的雨村從此官運亨通。當英蓮再次出現在他的生命中,他本可以救她跳出火坑,卻為了自己的前途而胡亂將英蓮判給“呆霸王”薛蟠。他自己還明明說道:“薛家縱比馮家富貴,想其為人,自然姬妾眾多,淫逸無度,未必及馮淵定情於一人”。我就想說,雖然馮淵死了,但英蓮還有日夜思念她的母親,你就不能把她送到她母親那裡嗎?如果當初沒有甄士隱的資助,說不定你賈雨村早在葫蘆廟裡被燒成灰了呢?哪還會有今時今日呢?真是可氣可恨!

所以我認為在作者的幼年時期,在家裡一定是經常見到像賈雨村那樣整日高談闊論“致知格物、參玄悟道,之乎者也之”類的人,可他們做起事來卻常常不近人情,為官時又縱容包庇犯罪份子,造成了無數的民間疾苦。這一切不能不讓作者懷疑:那些所謂的“正經書”教育出來的讀書人:他們的用處何在?我為什麼還要讀書?為什麼要去走他們的路?

也許作者並不是不願意追求功名,而是看到那些身居高位之人卻往往無情無義,讓他深深痛恨罷了。作者怨自己無能,實際是怨自己不能為那些人伸冤鳴屈,解脫痛苦!

情乃心之所發,一個無情的人,大概心也是死了一半了。如果讀書讓一個人的心都讀死了,為什麼還要去讀那些書呢?而當你讀《紅樓夢》,當你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真意,或許你的心就活過來了。這大概就是我喜歡《紅樓夢》,併為它痴迷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