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虎命名,清熱解毒,一掃溼熱之氣!

白虎湯見於現存《傷寒論》第176條文之中,在原文中,此方可以用於治療兩種病證,分別是陽明病位表裡俱熱以及三陽合病所表現的陽明熱盛之證。

它們共同表現出陽明胃熱瀰漫的病機,可出現脈象浮滑,身體高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並見心煩、舌幹、口渴等症狀。若是三陽合病,還可以見到太陽表邪和少陽不利的症狀,但總體還是以陽明高熱為主。

以白虎命名,清熱解毒,一掃溼熱之氣!

白虎湯用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共四味藥物,對於症狀看上去十分“明顯”的陽明熱證,這四味藥物是如何快速起效的呢?

首先方中的

以白虎命名,清熱解毒,一掃溼熱之氣!

生石膏是性味大辛、大寒、甘味之品,辛能解肌肉、甘能守中、寒能清熱,所以可以清解表裡上下內外之熱,尤其是陽明胃部所瀰漫之實熱。知母性味苦寒而潤,在清熱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滋陰養液的作用。

身體的高熱以及大汗,甚至是嘔吐等症狀,必然會傷及到陰液,所以說必須要在清熱的同時顧護到津液本身。

方中還有兩味藥物炙甘草與粳米,具有甘溫益氣的作用,可以滋養後天生化之源。石膏與知母性味過於寒涼,在清熱的時候容易傷害到脾胃之陽氣,這兩味藥物就可以制約,減少其損害。

以白虎命名,清熱解毒,一掃溼熱之氣!


“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湯”是一句民間諺語。據說這句諺語的來歷與清代蘇州名醫葉天士醫治母病有關。

  傳說有一次,葉天士八十高齡的母親患病,雖經他精心診治,但仍未能治癒。葉天士由此憂心不已,日夜坐臥不安。有一天午夜,他獨自繞步庭院,細忖母疾,母親自病以來,高熱不退,“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湯。”而病者偏偏是自己年邁的母親,平常又體弱多病,這次所得的病又非一般,如果下重藥的話,又怕母親身體承受不了,只好以不寒不燥的藥為母親治病。日復一日,母親的病況不但沒有起色,反而更加嚴重。

  這“白虎湯”到底是何藥物?為何讓葉天士久久難下用藥的決心?原來白虎湯的主要成分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清氣熱、瀉胃火。適用於高熱、煩渴引飲、大汗出、脈洪大及胃火引起的頭痛、齒痛、牙齦出血等症。由於該方屬大寒之方,一般對老年人不敢使用,但若屬以上適應症,應用往往能起到藥病除的效果,如果束手束腳,反會延誤治療。

  正是由於該方是大寒之方,令為人之子的名醫葉天士感到十分苦惱,用藥久久舉棋不定。有一天,他出診回家,看到母親可以下床走動了,驚訝地問家中的小徒弟:“我母親的病情怎麼轉眼間好了起來?到底是什麼緣故?”小徒弟回答說﹕“剛才太婆病得很嚴重,我幫她把把脈,覺得應該服用白虎湯,就熬了白虎湯給太婆喝下,之後她就可以下床走動了。”名醫葉天士聽後感嘆:“醫者父母心,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沒想到當至親生病,自己卻方寸大亂,不知所措。唉!我應該把母親當作一個普通病人看待,當用藥時就要用才對呀!”

歷代醫家都將白虎湯稱為“辛寒清熱之重劑”,因為其清熱功能十分迅猛,猶如白虎下山一般。無論是在醫聖自己所著的經典之中,還是在後代醫家的借鑑運用的時候,都將白虎湯作為清熱的基礎方,在其之上可以加減運用滋生出諸多的方劑。

以白虎命名,清熱解毒,一掃溼熱之氣!


比如傷寒體系本身,就有白虎加人參湯,用於治療陽明胃熱瀰漫所導致的津氣兩傷。在後代醫家之中,《活人書》用其加蒼朮,治療溼溫多汗的足冷證。

臨床若是辨證合理,此方還有諸多演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