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我是 ,本文总计3380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小邱,你怎么又迟到?”林丽给小邱发信息,这已经是小邱本月第三次迟到了。

“对不起林总,我昨晚失眠了5点才睡着,现在人挺不舒服的,早上能请假吗?”小邱回复道。

“如果特殊情况要请假,可以提前和我说。考勤问题我和你沟通过好几次了吧? ”林丽有些烦躁。

“好的林总!我知道错了……下次我会注意的。”


积极认错,但屡教不改,说的就是小邱。一个月总有几次要迟到或早退,次次理由不一样。每次林丽严厉地批评惩罚一下,表现就好一阵儿,过不久老问题又重复出现。

小邱人机灵,业务能力也不错,但是他的考勤问题就像林丽眼里的一颗沙,脚底的一颗石,总让林丽硌得慌。

要放弃这个员工吗?林丽很犹豫。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林丽面对的问题,管理者们是不是很熟悉?

每位员工都或多或少有些“违规行为”。有些行为很好衡量,比如没有达到考核指标,或触犯公司规章制度。

有些则“违规”则处于灰色地带,这根衡量的标尺,在管理者“自己的心中”。比如爱拖延、老粗心、情绪化等等。

有些员工说一次二次就改正了,而有些员工呢,往往屡教不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批评,自己都怀疑自己的定位,到底是领导还是老妈子?光是惩罚,效果也不好。

开除?那可能一屋子的员工都不够开的,谁没有些“违规行为”呢?

不排除有些员工确实工作态度不好。但是如果数次谈话仍无效,那管理者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是还有提升空间?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林丽正发愁,好友推荐她去看一本书,叫做《关键冲突》,作者科里·帕特森提出:

如果发现自己一直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那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抓到本质,忽略了真正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什么是“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在层层表像下,或者许多问题互相缠绕不清时,你内心真正想解决的核心问题。

正如林丽面对小邱经常迟到的问题,林丽每次谈话都在提醒小邱“不要再迟到”。但其实让林丽真正困扰的不是“迟到行为”本身,而是小邱多次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让林丽对其失去信任。

小邱的系列行为,造成了林丽和小邱之间的“信任问题“,这才是林丽最期望解决的“关键问题”。

“迟到行为”是冰山一角,“信任问题”才是掩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本身。


为什么要找到“关键问题”

优秀的管理者,善于在员工重复犯错时,重新定义问题的性质,抓住“关键问题”;而缺乏经验的管理者会迷失在众多表象问题中,使得谈话无效。

如果你的解决方式无法满足你的真正需求,不能让你得到期望的结果,那么你很可能面对的是完全错误的问题。

所以,想要谈话有效,就要在谈话开始之前,梳理清楚在本次谈话中,自己到底最想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如何识别“关键问题”

那么,当众多的表象问题涌现时,如何从中找到“关键问题”呢?

一、冷静下来

要从员工违反承诺的行为中梳理出“关键问题”,这很难。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因为事出突然,或者被对方的行为激怒而陷入激烈的情绪中。

在时间和情绪的压力下,只想快点儿解决这件事拿到结果。因此不假思索地就直接行动,没有认真梳理过自己的思路。

最后,要么用错误的问题匆匆展开谈话,要么谈的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

三思而后行,想要找到“关键问题”,首先要让叫嚣的脑袋冷静下来。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二、使用CPR思维法梳理问题

CPR思维法是《关键冲突》这本书中提出的实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找“关键问题”这一点上,迅速将问题归类,找到核心。

1、当问题初次出现时,谈论内容(Content)

谈论内容就是谈论发生的事实。

比如林丽面对小邱第一次迟到时,要和小邱谈论的是“迟到行为”本身。例如,“你今天上午开会迟到了,这让我们公司在合作方面前,显得非常不守信、不专业。”

这里关注事情本身,即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

2、当问题第二次出现时,谈论模式(Pattern)

也就是谈论就一直在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

比如当小邱第二次迟到时,林丽应该和小邱说:“这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了,上一次你答应过不再无故迟到,请假会提前向我申请。但今天你又到10点多才来,这会让我怀疑你的承诺是否可靠。”

我们容易漏掉对“模式问题”的关注,常常在无休止追究“内容问题”。

比如我自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 对一位总是拖延进度的员工,重复追问“什么时候提交报告?”
  • 对一位总是在办公室抱怨的员工说:“注意一下你的情绪管理!”
  • 对一位总是粗心大意的员工说:“为何总要我帮你检查错别字?”

一遍一遍地重复“内容问题”,让我觉得自己特别唠叨又无效。

“模式”表示问题已经重复出现,此时问题性质已经变化了,行为本身不是要探讨的重点,持续违反承诺的模式令人失去信任才是关键。

3、当问题持续发生时,谈论关系(Relationship)

“关系问题”需要谈论持续行为对关系的影响。

即对方重复不断破坏信任的行为,改变了你们正常的“合作方式”,直接影响了你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当员工持续拖延工作时,“你今天的工作又拖了,我必须经常催促你,才能确保进度不拖后腿,这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我不确定以后是否还会把重要的项目交给你来做。”

如果我们在需要谈论“关系问题”的时候,还在说模式或内容。对方就不会理解,不知道原来这个行为,已经对自己和领导的关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了。

我们总是会寄期望于员工能理解我们的言下之意。然而事实却是:你不准确表达出来,对方根本不知道!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三、梳理问题的细节:结果和目的

当我们把违规行为通过CPR思维法做初步的定性后,想要进一步梳理问题的细节,可以从结果目的

两个维度考虑。

通常,违规行为本身不是问题。这个行为导致的结果,或者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 结果问题:比如员工三番四次拖延工作,这个行为本身不值得讨论的重点,行为导致的结果才是:

于领导来说,你必须经常盯着她的工作进度,时常催促她,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于员工自己来说,领导时刻催促也会让她觉得很紧张;于你们之间的关系来说,连续拖延让你对她无法信任,破坏了你们的合作关系。

那么在后续谈话展开时,这个拖延行为造成的系列后果,是需要让员工清晰知晓的。


  • 目的问题:又比如一位员工把你吩咐给他的任务,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给了实习生做。你了解了一下发现,他不是事出有因临时交代给别人,而是刻意为之。那么行为本身不是问题,发生在行为之前的目的才是:

你判断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想“偷个懒”,或者“满足一下作为老员工的支配欲”。

这个行为的目的,才是你要重点谈论的问题。至于你的推测是否正确,则需要在实际谈话过程中来澄清。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四、询问自己的内心需求

通过对违规行为的结果和目的进行梳理,会得到很多细节。此时我们需要收网了,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哪一个才是需要真正面对的“关键问题”呢?

此时我们要问一下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在此刻当下,我对于自我、对方以及这段关系有什么要求,最让我困扰的问题是哪一个?

就像林丽对小邱迟到的行为,连续发生后,小邱迟到造成的单次结果已经不是林丽关心的重点,“还能不能信任他”这个问题更让林丽困扰。

林丽并不想放弃这位员工,所以希望小邱能意识到他持续迟到的行为,对她们这段上下级关系的不良影响。希望小邱能为修复“信任关系”作出积极改变。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林丽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解决的“关键问题”后,再次找小邱进行了一次真诚的谈话。

她想让小邱明白,自己并非反复在迟到这件事上针对他,而是持续迟到这个行为已经对双方的信任关系造成了伤害。

林丽希望小邱能意识到“关键问题”,为双方建立一个“彼此信任”的关系,共同做出努力。

谈话结束后,小邱诚恳地表示:“林总,我知道迟到是我不对,但我总下意识地认为迟到是小事,只要把工作做漂亮了,您不会在意的。完全没意识到会让您对我失去信任。以后我知道了,守时也是一个人专业可靠的表现,在这些细节上做好了,您还有其他同事,才会对我更信任。 ”

之后,小邱都会提前到办公室,如果要调休,也会给林丽提前发消息,告诉林丽自己不在时的工作安排。林丽对小邱更加赞许了。

员工屡教不改,谁的锅?不懂识别“关键问题”,就真是领导的锅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如果提出的问题偏离了靶心,不能直指核心本质,那么我们也不会得到自己内心想要的结果。

再总结一下谈话前,找到“关键问题”的步骤:

一、冷静下来,给自己时间梳理思路;

二、用CPR思维法,判断要谈论的是“内容”、“模式”还是“关系”;

三、从结果和目的两个维度,梳理更多问题细节;

四、询问自己内心,最想解决哪个问题。

好的问题有如一把利刃,能穿透表象的迷雾,直指核心。善于找到“关键问题”,是一个人的稀缺能力,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这种稀缺能力。


我是@青禾说生涯 ,品牌营销专家,生涯规划咨询师;在职场升级打怪的路上,与你同行,欢迎点赞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