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大學》裡面很出名的幾句話: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句話以前也給人講過,你看這句“知止而後定”,它整個一個系統下來都是借外在而往內走,然後由內向外的一個啟用,這同佛家道家是一樣的,釋儒道三家歸一,歸元無二。只是一個次第的不同,所謂次第的不同,針對著人心。向內,你每遇到一件事而不知止的話,你談何定呢?

比如說你們學習,這些是一件事吧?是一個現象吧?要去搞名次,要去考名牌大學,這些沒有錯。問題是你在這個所想上有沒有執著,執著的所想就是妄念。因為妄念是干擾你的心智的,是現象把你的智慧給矇蔽了。

其實我們人都是在險中求生活的,你把這句話向內看,為什麼是險中求生活?還是自己的一個真心沒起來,被六根六塵六識這些轉來轉去的包裹住了。

那麼在這個生活當中,能有心藉助現象讓自己覺醒的這個念頭的話,從經歷的困難、坎坷、波折一切向內看,找自己的原因,那不就瞭解“物情”了嗎?

當然,你看這個“靜”,它也是有陰陽的。

比如說,我們到一個煩、熱鬧的地方,它這個熱鬧,外在的現象是一個動態,那麼這個動態不管是你喜不喜歡,你生起的喜歡或不喜歡,那你都被敗下去了。當然,身為人有時候玩一玩也可以,熱鬧熱鬧也行,盡情發揮一下可以,但是要保持一個"知",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果一個人“知”都沒有的話,這個人是很失敗的,終日雲裡霧裡不知所終,不知道自己在幹些啥,所幹的也不知道會怎樣,是不是?

一個熱鬧的場所它屬於動態,我們用陰陽來講的話,我要用“靜”來承載它、來運化於它。其實你看這整個一個章節下來就是那天我們所講的“中”,《易經》裡面的“中”,中者喜怒哀樂不發,什麼叫“中醫”?上醫治未病,未來的未,他一看你這個人平時經常肝火旺、發脾氣,那你將來得什麼病,甚至你抓他的太極點、他的為人處事、他同家人的關係、他的事業,你都可以把它剖析出來的,這個以後再講,我這樣延伸出去一個課程給你們搞的太多。

你靜了,這個靜,有時候我們外在,比如說我們打拳,外在是動的,內在要靜啊,但是外在別人看到——哎?這傢伙靜的。就跟有時候我能發飆,但我內在沒動啊,有的人你不得不生氣,但是我內在沒動氣呀,這就是“動靜”或者我們說“開和”的這些運用。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但是常人常會被外在的現象所迷惑,見不到實相,他不知道“相”的內在的神韻。

這個現象的內在神韻以後我教你們怎麼看。一個房子,比如現在我看出去,它的房子的框架結構就是現象,我一看到它這個現象,它就是一個“用”,它這個房子的神韻怎麼樣?都適合什麼樣的人居住?比如,它有一點點貴氣,但是不夠渾厚飽滿,這種設計搭配,像這個小區都是那種——我們或者來講是剛剛到了小康的人居住的。

觀象而知事,比如說我手這麼一放,或者說我這個人這麼坐著,你看到我這個形象,你不要被我外在的形象所帶跑,你真的不執著於現象的話,你就知道我內在的心境內在的東西,但世人達不到,都被現象迷惑了。其實,我是希望你們最後能達到“破相”,就是這樣的,能見到現象背後的東西,那樣子的話你們將來就能有所作為,最起碼自己活得坦然自在。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安而後能慮”。

我內在都安安穩穩的,那麼我在所遇現象交媾之時是取還是舍、取多少舍多少我還不知道嗎?有一個成語叫智者多慮,很多人解釋不出來的,什麼叫智者多慮?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天網恢恢呢,我是引申出來講的是一個“道”的運化、物的運化的一個規律,或者說法則。你身心都安穩了,八風不動了,你在每一個發生面前你還看不懂?你看懂了你要起作用,這個就是慮,過濾過濾呀,但常人是自我過濾,按著自己的喜好,自認為這個對我好的,那個對我不行,你只要站在自我了,站在這個慾望了,你所謂的取捨不一定是適合你的。

這些真得去悟,你看後面“慮而後能得”。

我舉個例:我碰到一個人需要幫助,我想幫助他。但是我內在沒感情,這個感情是私人的感情,私情私慾沒有,沒有私情私慾的人他是有感情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情,以後都會講到。你如果一看到他需要幫助,可憐,生起了所謂的慈悲,所謂的想做個善人,那你所幫他的未必是最好的。如果我沒被他這個現象迷惑,那我怎麼幫他,該幫多少,我是知道的。

它這裡的一個“得”呢,慮而後能“得”,“得”有取捨,“得”有方圓。它不是說按常人講的今年我做生意得了一千萬或者一百萬,這也是“得”,這個“得”不一定安穩,但“慮而後能得”這裡的“得”就是安穩的。其實誰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怎麼去得?得到之後怎麼去用?

你按這個系統慢慢的下來呀,萬物為你所用,不是說你那時候——哇!我好厲害了。你遵循著你當下所用的現象的規律,這規律是大道的規律、萬物的情狀而去運用的,天下為我所用,人與天鬥其樂無窮,但是,毛爺爺當初說這個話是有內在的東西的,我這裡就不多講了。我是講現在現象,你看人,你自高自大,“用"吧,搞得城市像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的,河水本來是清澈的,現在是啥樣?是不是?

因為它的“用”沒有遵循著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所講的“天地人三才合一”,這些都得買單的。當然,在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過”或者可以“不及”,我們對自己將來買什麼樣的單我們自己清楚,我們能坦然的接納下來這也是一種運用,萬變不離於心吶。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其實這些東西看著都爽,為什麼能看著讀著都舒服嘞?你敬它,你敬了就能相應,相應的就能明白它所講的東西,心生歡喜呀。不是所解釋那個什麼溫故而知新,啥不亦樂乎的,讓你們天天抱著一本書讀了又讀你還開心嗎?開心個pi,是吧?我們不要盡信書,也不要盡信人,我們相信自己的心。

但是,你的心你得首先問問幹不幹脆、純不純潔?那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讀的過程當中,我們有所受益、有所明白,這個才是心生歡喜呀。其實“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它是講的一個現象的來去,從何而來從何而去,在那個道家《清靜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萬物在道家所稱為“有為”,它是什麼支撐的?《易經》裡面講的很清楚了。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乾能坤作”,其實你看這些都是相通的。

這些東西呀,我現在如果是年紀再倒回去個二十年,不過那時候再倒回去二十年也沒人給我講,如果是現在這個心境再讓我倒回去二十年,我好好的幹個十年,就讀這些書,就研究它,哪怕是天天種田。一個人哪心要自由,不過現在的人都希望心自由,他的自由是損人又不利己的。

我們渴望的自由、我們要做到的自由,不光是要遵循著大道的法則,還要遵循著現在的法律法規,乃至人情世故,或者我們用《易經》來講遵循“物之情狀”。你首先要通“物”啊,通“物性”啊,這裡是事物的物啊。你不“通”,就跟我剛才講的“敬”,幾個人做到了?你們試問一下,你們叫一聲老師你敬了嗎?安安穩穩的叫他嗎?不過現在人沒辦法,但我們在學習這些,別人不做不關我們的事,我們要做。你同老師雖然是一竿子的買賣,交了學費,本身就該交學費的,你得有這種心態。別認為噢!交了學費可以不敬他。至於他做到哪裡是他的事,不過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怕人情、不談人情,覺得好麻煩,我拿著工資稀里嘩啦講了,你學生交了學費你愛聽就聽,不聽就不聽,這些是別人,不關我們的事,我們管好自己。

你其實在敬別人的時候是在敬自己、敬天地、敬萬物,你敬了才能通情狀,其實這些原理都想的通的。就跟水試驗,比如說我現在吃碗飯——這個飯太難吃了,誰做的?這個米怎麼這樣子!其實你這個念力呀、能量啊,你是針對著這碗飯。你吃下去了你自己承載了,就算你不吃,這個信息場態它不給你返回來嗎?是從你這裡出去的。所以說人啊,很多時候都是自作孽、自我倒騰、顛倒。

沒辦法,你看現在很多人,其實真的看他們很可憐,但沒辦法,這個玩意兒呢,就是上士聞道,完全的相信,完全照做,中士聞道將信將疑,下士聞道一笑置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笑其太簡單道。常人在有為的一面折騰久啦,他不知道這個的好處,你同他講他覺得沒啥實惠,是不是?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其實這些東西都得去悟。因為我跟你們講呢,真的是想到哪就講到哪。你看我現在看這個《大學》,我們常講的古代的《大學》、《小學》,這個《大學》不是古代的那個《大學》的全部內容。

古代的《大學》它有一個系統的,大人之學、小人之學,大人小人、大學小學。

古時候稱的小學其實咋講呢,或者說是傳統的一個基礎文學,是讓小孩子掌握的一些字形字意,比如說《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讓你對這個文字和文字延伸出來的東西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一個學習的過程。

當然,古代也有有故事情節的書本,其實古代這個系統它不差的。

比如有故事性強一點的,有個叫《幼學瓊林》,還有《龍文鞭影》,《文字蒙求》,自己蒙求,其實古代還有一個,在那個啥年代,西漢吧,西漢稱文字學為小學,這個唐宋後稱小學為自學,這小學是從這兒慢慢延伸出來的,它裡面有一個大的內容是啥?“六甲六書”,比如我剛剛講的什麼《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呢,簡稱是“

三百千千”,還有一個“千"為《千家詩》。它這個六書,你們其實去琢磨一下中國字,很有意思的。你以後學了《易經》,這個我到時候從《易經》方面給你們詳細的來闡述:象理術佔。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易經》首先它就是仰觀天,俯察地,中觀人事這麼一個弄出來的。

它首先是從象,你比如說字也是個像啊,古代學字兒它有意思的,不像現在的,現在的說實話很多講的不夠透徹,比如說剛才我講的那個“六甲六書”。六書是象形、形伸、會意、轉註、假借。你一個字呢,你按著這個路數,一個“事相”去悟,比如說測字,你把這些搞會了你還不會測字?再教一些技巧,就玩的比那些術士要高,你看古時候的那些在這個華夏文化裡面浸泡,稍微明白一點的不要說全明白,他們對這些什麼風水呀、看相啊都會的,並且會起來比一般的術士還高。這個原因是啥,是不是?

給你們推薦一部電視劇,你如果要研究一下測字,可以去從中悟一悟,因為《易經》到時候就是講現象讓你們去悟,那個《大漢天子》,陳道明演的東方朔,他測字就按這個套路,這裡面的原理我能給你們講的很清楚的,先去搞,不懂的就問我,好啦。

給孩子的話(31):雜說《大學》章句,一切學習的心法均來自於此



本文所有內容,除圖片(圖片來今日頭條)以外,版權歸典出先生所有,轉載或者引用本文內容請註明來源及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