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戴口罩、消毒,皮膚變差咋辦?快讓“妙招”來幫忙!

這段時間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許多人尤其是上班族需要長期戴口罩,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問題。


長期戴口罩、消毒,皮膚變差咋辦?快讓“妙招”來幫忙!


藥物+飲食,擺脫“口罩痘”

佩戴口罩時間較長,因為不夠透氣,勒緊後又會對局部皮膚產生壓力及摩擦,會使皮脂腺導管開口不暢,致皮膚油脂、汗液分泌受到影響。

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形成溼熱環境,有利於細菌的繁殖,皮膚容易出現痘痘或者痘痘加重,也可能出現膿痱(膿皰性粟粒疹)、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毛囊炎、癤等。對於已經出現了的紅色痘痘,可以每日溫水洗臉2次,外用抗生素或過氧化苯甲酰類藥物,比如夫西地酸乳膏,龍珠軟膏、化毒膏、薑黃消痤搽劑等;如果是以黑頭、白頭粉刺為主,可以外用維A酸類藥物,比如阿達帕林凝膠;對於膿頭較多的情況,可以用清熱解毒利溼功效的中藥,比如馬齒莧、蒲公英、黃柏煮水外洗,再配合莫匹羅星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塗抹效果更好。若是面部出油特別多,可以採用皂角、透骨草水煎外洗,減少油脂。如果特別嚴重,需加口服藥物。以上用藥需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其實,痘痘問題可能不僅是戴口罩引起的,也有機體內環境的因素,如疫情期間飲食、作息不規律或精神緊張、焦慮等。以飲食為例,《黃帝內經》中有記載,“生病起於過用”“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的攝入若超過機體運化能力,首先影響脾胃,尤其在大飢大渴之時,最易食過飽或飲過多,造成脾胃受納、腐熟功能失調,水谷壅滯,內生溼熱,上蒸於面而發生痘痘。唐代孫思邈對此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也就是說,飲食要有規律、有節制,不要胡吃海塞,不能過飽。少吃高脂肪食品及臘制食品,如肥肉、香腸、臘肉、乳酪、牛奶、油煎食品、巧克力等;少吃高糖類食品,如碳酸飲料、糖果、甜味點心等。


長期戴口罩、消毒,皮膚變差咋辦?快讓“妙招”來幫忙!


皮膚過敏與壓痕,需對症處理

除了上述痘痘問題,還可能出現物理損傷:首先,由於較長時間佩戴,皮膚組織受壓、摩擦,在與口罩接觸的鼻樑、顴骨、臉頰、耳後都可能出現壓痕、皮下瘀血,甚至破潰感染。其次,還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一部分過敏體質的人,在接觸口罩的部位可能出現瘙癢性的紅斑,嚴重者還會有水皰、流水、糜爛等,被稱之為接觸性皮炎。如果戴口罩後出現了過敏反應,有條件時應停止使用當前的口罩。過敏反應輕微的,外用一些保溼潤膚劑即可,比如維生素E乳,一般幾天內會得到改善。若皮疹比較嚴重,紅斑、瘙癢明顯,可以外塗爐甘石洗劑或短期內使用輕效激素軟膏等,中藥可選擇黃連膏、苦參膏、冰黃膚樂軟膏等外用;如果有流水,可以用馬齒莧水煎後冷溼敷,或者3%硼酸溶液冷溼敷。皮膚有破潰或者化膿感染時,局部使用抗生素藥膏,如莫匹羅星軟膏或夫西地酸乳膏。

物理性的壓痕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出現紅斑腫脹,可用3~4層紗布在冷開水或生理氯化鈉溶液中浸溼,每2~3小時冷敷1次,每次20分鐘左右,冷敷後仍然要塗抹保溼乳,要避免熱水燙洗、75%酒精擦拭等刺激。若出現皮下瘀血,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藥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乳膏等。另外,口罩要選擇與臉型大小合適的型號,可交替使用不同系戴方式的口罩,避免同一部位反覆摩擦受壓。在佩戴口罩前,也可塗抹保溼乳或凝膠,加強潤滑,以減少摩擦受壓所帶來的損傷。


長期戴口罩、消毒,皮膚變差咋辦?快讓“妙招”來幫忙!


正確使用消毒劑,避免皮膚問題

疫情期間,經常要用到消毒劑,包括75%酒精、含氯消毒劑等,使用或接觸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如刺激性皮炎,所有人在反覆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劑的時候都可能出現。因其特殊成分會損傷皮膚保護膜,產生炎症,表現為皮膚的紅斑、乾裂或是水皰等;部分人還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可以參照上述戴口罩引起過敏反應的處理方式。

對於接觸在空氣中噴灑使用的消毒劑,有的人可能在面、頸等暴露部位出現皮疹,極少數通過吸入引起全身系統過敏反應,這時需要找專業醫生就診。

平時在使用消毒液的時候,多數要稀釋,比如常用的84消毒液。稀釋時,要戴好手套,避免手直接接觸原液。把需要消毒的物品全部浸泡在配製好的消毒水中,浸泡10~30分鐘,消毒以後要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才能使用。

最後,再次提醒,以上文中所提到的所有中西醫藥物,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有什麼健康問題都可以私信我,感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