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英烈:唐楚雲(1897——1930.6)

唐楚雲,又名唐樹森,化名唐樹超,生於1897年。原住南通縣餘中區博愛鄉(現海門市四甲鎮境內),1923年遷至新街。父母靠種租田為生。

唐楚雲7歲進私塾,14歲到通源鎮小學讀書。他刻苦用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師器重。高小畢業後,輟學在家務農。老師為他惋惜,拼湊了一部分錢,資助他進入江蘇省第一代用師範(南通師範)學習。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南通各校紛紛響應,唐楚雲積極參加遊行示威。事後,他寫了《五四》《黃昏》兩篇長文,表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以身報國的決心。

1924年,唐楚雲到上海龍門師範深造,並在該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唐楚雲受黨的派遣回到通東地區。同年秋,打入國民黨公安局餘東分局,任公安股股員。1928年春,任南通總工會籌備委員兼組織部長。根據上級指示,他利用自己職務之便,安排一批共產黨員到大生一廠和鐵廠,促進這兩個廠工人運動的迅速開展。1928年7月,唐楚雲的身份暴露,遭到國民黨當局通緝。為了不連累家庭,他藉口父母包辦婚姻,在《通海新報》上登載了離婚啟事。

1928年秋,唐楚雲任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兼餘中區委書記。在農民積極分子中,先後發展幾十名共產黨員,建立黨支部,進而發動群眾參加農民協會,進行抗糧、抗捐鬥爭。

1929年春,鑑於鬥爭形勢發展,中共南通縣委決定建立4個區隊,任命唐楚云為餘中區隊負責人。從這時起,唐楚雲公開打出紅軍旗號,四處收繳地主收藏的槍支,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國民黨反動當局為解除通東地區的革命武裝,一再增派重兵圍剿。唐楚雲依靠群眾,領導區隊始終堅持在原地鬥爭,受到縣委的表揚。

1930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江蘇第一大隊成立,4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一支隊(後改二師),唐楚雲任一大隊政治處主任,參加了三打湯家苴以及餘東、四甲壩戰鬥。1930年3月,紅軍在三益區小漁渡,活捉7名從四楊壩下鄉的鹽警。在唐楚雲的耐心教育下,這幾個鹽警不但提供了四楊、四甲壩兩處的敵人口令,還願意領路一起參加戰鬥,為順利攻克這兩處據點提供了有利條件。

1930年5月18日夜,紅十四軍二師攻克餘東鎮後,打開仁泰典當。翌晨,在分發繳獲財物的群眾大會上,身材高大的唐楚雲站在臺上,向與會者宣講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號召大家起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政權。在唐楚雲的宣傳鼓動下,當場有6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了紅軍隊伍。

1930年6月9日下午,唐楚雲、仇建忠帶隊執行任務,在新街北1裡許,被省保安隊餘世梅部包圍。在突圍戰鬥中,仇建忠負重傷,唐楚雲英勇犧牲,時年3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