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你到底瞭解多少呢?

中國臺灣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你到底瞭解多少呢?

2020 年 4 月 8 日


1. 原始之美


居住新店數十年,距離寒舍最近、最容易接近的一處原始林,可能就是烏來的雲仙樂園。陽明山主要是次生林,要進入原始林沒有云仙樂園方便。


在原始林中才能看到大自然的真美。原始林的特色是樹木種類多,樹齡大小不一,有低矮的灌木、有高大的喬木、有才發芽的小樹苗、有老得快要化為枯木的古樹,形成一片鬱郁蒼蒼的混沌世界。因為植物的種類多,昆蟲、鳥類等動物的種類就多,為森林添加了動態和生氣。


只有當我走進斧斤未入的原始林中,我才能體會到:為什麼臺灣叫作Formosa(葡萄牙殖民者對臺灣的稱呼,意為“美麗島”)!或許是美學教育有問題吧,我發現人們愈來愈欣賞人工整治出來的人造美,不會欣賞自然的真美。要保護我們大自然,或許要從美學教育入手吧!


次生林和人造林

原始林砍伐過後,風力或鳥兒帶來種子,自行長出雜草樹木,成為次生林,林相和原始林相仿,但缺少時間積澱,不像原始林那麼深邃。人造林通常為單一樹種,在臺灣,低海拔山區以相思樹和竹子為主,在中高海拔地區,以柳杉為主。人造林整齊劃一,讓人不期然地想起軍隊。

中國臺灣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你到底瞭解多少呢?


2. 自然冷感症


狗成為人類的家畜,少說也有一萬年了,但直到今天,狗仍然保有許多祖先的習性。舉個例子:狗睡覺前,常圍著原地轉幾圈,模仿祖先踩倒茂草的動作。帶狗出去,就一路小便,重溫祖先用尿劃界的習性。這些祖先的行為,經過長期演變,有些已經變了質,只剩下一個樣子。


其實,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如此。長久與大自然疏離,使得許多人患了自然冷感症。他們雖有奔向大自然的衝動,但到了野外,卻只知道野餐、照相,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和自然相處。對他們來說,郊遊已成為一種形式,這和狗模仿祖先的行為,又有什麼不同?


我們縱然不能像莊子般,與大化同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但起碼應該懂得:投身大自然,不僅僅是野餐和照相而已。


鯨類擱淺

關於鯨類擱淺,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是用返祖行為來解釋。鯨類由陸生的中爪獸演化而來,曾經歷過一段水陸兩棲生活階段,當時在海中遇到危險就逃到陸上。返祖說認為,當鯨類遇到危險或精神壓力時,就表現出祖先的行為,導致擱淺。

中國臺灣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你到底瞭解多少呢?


3. 竹節蟲


有一天,一位同事打電話給我,說要拿個東西給我看。電話才剛放下,那位同事已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門口。他手捧一個小紙盒,打開只見裡面斜躺著一段帶杈的枯樹枝。我拿近細看,終於看出來了──原來是隻竹節蟲!無論顏色還是形態,都活像一段枯樹枝。擬態擬得這麼好的竹節蟲,我還沒看過呢!可惜我不是昆蟲學家,只能認出它是一種竹節蟲,叫不出確切的名字。


擬態,是生物世界常見的一種現象。那位同事給我看的竹節蟲,它趴在樹上,相信可以瞞過絕大多數的天敵。


還有些生物,自己沒毒,卻長得和有毒的同類一模一樣,讓天敵誤認它也有毒,不敢吃它。例如大樺斑蝶和擬大樺斑蝶,前者有毒,後者無毒,這兩種蝴蝶的外形非常相似,連人類都很難分清,更不要說是天敵了。


擬態

擬態是形態和顏色上的適應。常見的擬態例子,如竹節蟲像樹枝、枯葉蝶像枯葉、花螳螂像花朵等,藉以隱蔽行蹤。如果無毒生物和有毒生物相似,特稱貝氏擬態,大樺斑蝶和擬大樺斑蝶即為一例。如果有毒生物彼此相似,特稱繆氏擬態,可增加掠食者避開它們的機會。

中國臺灣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你到底瞭解多少呢?


《臺灣自然札記》


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11月


作者張之傑教授為中國臺灣廣播電臺撰寫的臺灣自然小品短文深受聽眾好評,這裡有對阿里雲海等自然風光的描述,也有對百香果、榴蓮等植物的100篇簡潔雋永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圖片,將中國臺灣自然風光和動植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寓自然知識於其中,配合當下赴中國臺灣旅遊和博物學研究的熱潮,可以作為喜愛自然史、博物學研究、熱愛旅遊人群的科普及收藏圖書。


張之傑

字百器,山東諸城人,臺灣資深編輯、科普及科幻作家。對宗教、文學以及科學史、美術史都有研究。兼任大學教職,教授科學通識課程。近年著作有:《鳳凰涅槃》(科幻,2016)、《白話科學——原來科學可以這樣談》(科普,2015)、《詩說歷史》(文史,2014)、《科學風情畫》(科學史,2013)等。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100 篇小品文,配以100 則邊欄、100 張圖片,以簡潔、生動的文字展現了我們所不知道的臺灣的自然歷史。從燕子到螢火蟲,從金銀花到梅花,所敘皆為親身經歷,所寫融文學、藝術與生物、常識於一體,雋永悠遠,清新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