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真的是「去中心化」的嗎?

去中心化,可能是區塊鏈領域被人提到最高頻的詞之一。但是,什麼是「去中心化」?怎麼理解「去中心化」?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嗎?

區塊鏈真的是「去中心化」的嗎?

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2017年初在 Medium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闡述了他對「去中心化」的理解。在 Vitalik 看來,區塊鏈,也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具體來說,區塊鏈在物理結構和控制結構上是去中心化,但是在邏輯結構層面是中心化。我們結合下面這張圖來解讀一下 Vitalik 對去中心化的理解。先不用著急看圖,後面文字就是對這張圖的解釋。


區塊鏈真的是「去中心化」的嗎?

首先,Vitalik 從三個角度來衡量一個系統去中心化程度:


1. 物理結構(Architectural)是否為分佈式。一個系統由多少臺獨立計算機組成?系統一次可容忍多少臺計算機崩潰?


2. 控制結構(Political)是否為分佈式。控制以上物理系統的互相獨立的人或組織有多少個?


3. 邏輯結構(Logical)是否為分佈式。系統的接口和數據結構是呈現為單一整體對象,還是無定型群組?參與者是否需要就同一邏輯狀態達成共識?一種簡單的審視方法是:如果將系統(包括提供者和用戶)削減一半,那麼這兩個半部是否將繼續作為獨立單元完全運行?

結合這三個維度,再回頭去看上圖中的幾個例子,就容易深入理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含義了。


傳統公司:

  • 物理結構中心化(一個總部)
  • 控制結構中心化(一名CEO和幾名高管)
  • 邏輯結構中心化(實際上不能將公司分成兩半)

直接民主政治:

  • 物理結構中心化(公民大會等)
  • 控制結構去中心化(公民作為國家主人直接管理國家事務)
  • 邏輯結構中心化(共識規則設計中心化)

區塊鏈:

  • 物理結構去中心化(基礎設施是分佈式的)
  • 控制結構去中心化(控制系統的權力是分散的)
  • 邏輯結構上是中心化,即需要有一個普遍同意的邏輯狀態和系統,節點要對開發團隊(比如比特幣的core開發組或者是以太坊開發團隊)的代碼邏輯狀態形成共識。換句話說,區塊鏈實際上無法被簡單劈成兩半後還能分別完全運行

英語:

  • 物理結構去中心化(說英語的人)
  • 控制結構去中心化(不存在控制英語人群的人)
  • 邏輯結構去中心化,比如愛麗絲和鮑勃之間的英語以及查理和戴維之間的英語完全不需要達成共識。把世界上說英語的人劈成兩半,每一半都可以單獨完全運行
區塊鏈真的是「去中心化」的嗎?

關於去中心化的理解,雖然 Vitalik 也只是一家之言,但是起碼給我們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角度,而不是引人陷入對「去中心化」的盲從盲信之中。

通過他的論述,我自己得到三個啟發,簡單分享一下。


1. 去中心化並非是簡單的物理結構分散,還要從控制權力和邏輯架構的角度綜合去看。

2. 區塊鏈並不是完全去中心化,至少邏輯架構上是中心化。

3. 不必迷信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建立信任系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結合的思路,有可能設計出更具生命力的系統。


歡迎對區塊鏈感興趣的朋友加入我發起的圈子:區塊鏈學習與賺錢機會。主要分為「區塊鏈知識」和「賺錢機會」兩個版塊,大家可以進來瀏覽幾個精華帖子感受一下。隨著精華內容增加,這個圈子會慢慢漲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