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風物誌—漾弓江

鶴慶風物誌—漾弓江

漾弓江發源於麗江玉龍雪山南麓,由北向南流入鶴慶縣境。其下游為東山河、中江河,經辛屯、草海、金墩、松桂、六合、中江等幾個鄉鎮的18個村,至中江流入金沙江,全長135公里。流經鶴慶江段長72公里,流域面積1706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為152立方米/秒。

漾弓江曾名漾弓川、漾江、蛟河、新河。“漾江”一名在南詔時就已經 ,還經常作為鶴慶的代稱。據《康熙鶴慶府志》載:當時鶴慶屬越析詔地,南詔第十八代王蒙勸豐佑在這裡設“漾弓謀統郡”。宋代大理國時期,鶴慶又叫“漾弓川”。“漾江”原屬白族語,漾:即水勢大而緩,湖泊盪漾易積沙之意。弓:江或河。《鶴慶縣誌》說:“舊名漾共,又作弓,蓋夷語無一定義也。”這也說明了“漾弓”是白族語的漢子記錄。

漾弓江是縣內諸溝渠總彙集的河流,溪潭眾水,趨赴於此。其由西北來匯著,名石耳河;由東南來匯者,名大水渼泉;由西來匯者,名落鍾河、長康河、溫水河、南供河、桃樹河。下游有楓木河、三岔河、南幹河等,都匯入其中。

俗傳漾弓江有八十八道彎子,形如蛟龍擺舞,唐以前這裡是波濤洶湧的湖泊。唐時有個名叫贊陀崛哆的西域聖僧來開闢鶴慶,用金鉤鉤住了在此興風作浪的蝌蚪龍的鼻子,由北向南使勁牽拖,蝌蚪龍身子搖來搖去,留下八十八道彎。漾弓江又是古時“鶴陽八景”之一。“每歲春時,柳初舒眉,間桃花點綴,江滸綠煙紅雨,從堤上倒映水中,清麗兩絕。郡人有載笙歌遊覽者,有賦詩歌嘯詠者,往來如在錦繡中……。”因之,以“漾江煙柳”或“漾江春色”的名景著稱。過去,漾弓江彎彎曲曲,河道失修,夏秋季節,常常淤塞,引起水患。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人民發揮了智慧和力量,連續進行河道治理。從1964-1969年間,先後打通了石門檻,改直江道,徹底排除了水患,又在江上修建了12個水閘,18個抽水站,擴修4條引灌溝。目前全縣用漾弓江水灌溉的良田面積有40910畝,沿岸人民常在河中撈肥打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